7月25日上午,骄阳似火,在绿油油的稻田里,区植保站副站长易红娟和同事们正弯腰查看水稻病情,一人拍打水稻飞虱看虫数,一人记录。“早上六点不到,我们就出发前往目标田块,驱赶附着在水稻上的稻纵螟蛾。根据飞蛾的数量推测其产卵期、孵化期等,找到虫害发生规律,再据此给出防治方法,在最佳时机打药,用最少的药达到最佳的效果。”
连日来,我区进入高温模式,区植保站的工作人员依然每天下田开展病虫调查。试验田是他们每天必去的,采集的数据将作为全区稻田病虫害防治的参考,而每月4日、9日是普查的日子,他们必须跑遍全区的试验田,因为地块多,一整天都泡在地里。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强度,让他们每个人都有了“职业色”。工作人员周浩摘下遮得严严实实的帽子笑着说,“家里人都打趣我说比农民还像个农民,你看我的脸和手臂,黝黑黝黑的,不过我们大家都没觉得苦。”
“您好,我家的农田里出现一片死苗,能否麻烦你们过来看看,地址是平潮镇颜港村……”7月24日一大早,刚和测报组团队完成田间水稻病虫害系统调查任务的易红娟接到农户打来的电话,反映其种植的水稻田里多处出现小块“坐塘”并有死苗现象,迫切希望植保技术人员到现场提供技术服务。
外面骄阳似火,易红娟顾不得多休息片刻,问清楚该农户田块所处位置后,就带领测报组成员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平潮镇颜港村38组费海宏家的水稻田边。一下车,测报组成员们就穿上大雨靴,顶着烈日踏田认真查看病情,经过现场查看、摸排,最后确诊为稻瘟病。易红娟说:“在移栽水稻前没有根据我们发布的病虫情报喷施药剂,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现在我们给你开出后续防治稻瘟病的技术清单。”农户费海宏被区植保站测报组成员的为农服务精神所感动,称赞他们是农民的贴心人,“真的特别感谢你们,这么高的气温下立马就赶过来了,帮我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据了解,区植保站每年发布病虫情报和电视预报30期以上,预报准确率超98%。此外,还精心编写技术说明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农民培训等途径,把病害虫害信息和防治技术送到农户手中,指导农民适时防治。“我们是习惯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都在田里,到10月份才结束。为了保证水稻优质高产,让市民们吃上少打药的好米,热点不算什么。”易红娟笑着说。“当好农民贴心人”的初心映照在植保人的脸上,镌刻在他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