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天佑吉祥,善水宝渚源远流长,人杰地灵好人辈出,文明实践新风和畅……”
七月里,在石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现场,四港村老少乐艺文苑的表演队成员身着鲜艳的服饰,用当地方言“五窑话”,细声慢语歌颂四港风土人情,讲述村里连年涌现的好人现象。
表演队伍在哪里,哪里就有激昂的鼓点和欢乐的人群,哪里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回响。
老少乐艺文苑“当家人”金辉老师是节目的创作者,谈及创作初衷,他有感而发,“在四港村,通州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国好人’、见义勇为者等都有迹可循,一张张平凡的面孔汇聚成‘四港好人’的群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丰硕成果的缩影。”
有一种爱,叫“扶起”
2011年9月9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但对于四港村6组村民徐建而言却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日子。那天下午,他意外接到再动员通知单,上面标注着“徐建与一名白血病患儿的HLA初次配型相合”。这距离徐建的血样采集已有八年时间了。
徐建是南通一家企业的工人。从1992年开始,他就参加无偿献血。2003年,徐建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一名志愿者,并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的血样采集,成为南通地区首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1年9月,徐建与患者初配成功。
既有这样难得的“髓缘”,徐建毅然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上签下名字,并于2011年12月26日赴南京采集了81ml造血干细胞,为一白血病女童送上生命的“火种”。徐建成为全国第2562例、全省第224例、南通第14例、通州第1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志愿者。
徐建说:“对我来说,救一个人就相当于在别人摔倒的时候,尽力把他‘扶起’,我仅仅做了一件普通人应该做的普通事。”
有一种信念,叫“执着”
吉斌出生在四港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通州税务局一名普通税务干部。1996年7月,他进入通州地税系统工作,像众多地税人一样,在基层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计算机技术瞬息万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迈步登高”。这是吉斌在历经千锤百炼之后的自我总结。从业以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先后获得高级程序员、数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等计算机领域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并取得了注册税务师资格。
身在税务特殊岗位,吉斌搞创新很较真。为了提高数据利用率,他把数学、电脑知识与税收征管业务对接、融合,创造性地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开发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一经推广,就受到广大纳税人和税务干部的欢迎。2012年4月,吉斌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四港村第一个中国好人。
吉斌说,他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用单调的计算机代码编写赤诚和执着。
有一种精神,叫“奋斗”
“产业转型了,农民工也需要升级。”杨飞飞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一有机会就为农民工说话,争取让他们不在经济转型中“掉队”。
杨飞飞1985年出生于四港村,从小就喜欢捣鼓各种机器、零件的他,家里的收割机、手扶拖拉机是他的“最爱”。初中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当地的技校学习模具钳工。杨飞飞沉浸在锉刀、榔头、锤子的世界,一遍遍打磨自己的技艺。
2003年,富士康公司来学校招工,仅有五名学生被录用,杨飞飞就是其中一个。来到深圳,杨飞飞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从通过师傅“传帮带”接触机器,到独立操作一台台精密仪器,杨飞飞对机械语言日渐痴迷,一门心思扎根在生产线上。201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别人不愿干的活儿我都抢着干,创造的单月产出最高纪录至今无人能打破,终于成为部门的技术能手。”经过长时间的耕耘,杨飞飞以精湛的技术升任富士康科技集团精密机械事业群技术经理。
有一种行为,叫“忘我”
今年2月15日,寒风刺骨。
下午四点半左右,刘桥镇刘桥大桥北侧的一家渔具店里,店主李志强正在忙碌,忽然听到店外有人呼救,只见百米宽的九圩港河中央有一名落水者,在翻涌的波涛中上下沉浮。他跑到大桥南岸寻找船只救援未果,便立即带着一根粗绳下河。
冰冷的河水里,李志强感到刺骨般寒冷。他鼓足勇气,携着落水者,凭着一股信念,一鼓作气游到岸边,附近的群众赶忙把李志强和落水者拉上岸。从脱衣下河到将落水者成功救起,整个过程不到四分钟。当妻子钱红梅给他打盆热水烫脚时,他的身体一直颤抖,过了许久才缓过来。“虽然我从小就会游泳,但是已经20多年没下过水了,危急时刻我也来不及思量,一心只想救人。”李志强说。
李志强见义勇为的事迹像一股暖流,温暖了通州整座城市。恰巧,他也是四港村人。
有一种温度,叫“传承”
一个人的正能量只能温暖一个角落,而一群人的正能量就像一轮太阳放射光芒。金辉常常思考,新时代需要好人精神,新时代文明实践更需要注入“好人力量”,才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金辉从教师岗位退休后,身兼多职,既组织着老少乐艺文苑的日常事宜和节目创作,还是一名立足“党的创新理论传习所”的“百姓名嘴”,是全区宣传战线资深理论宣讲员。他有一个梦想,就是用四港方言,将村里独特的“好人现象”以文娱表演、理论宣讲等形式,送到千家万户、送进群众心中。
四港方言有点晦涩难懂,但讲起好人故事来,却也厚重铿锵。每周两次展演,月月主题表演,两月一次大型演出……30多人的老少乐艺文苑表演团队,平均年龄约60岁,为传承好人精神,活跃在基层一线。在他们的感染下,“学好人、做好人、帮好人”的热潮在整个村里蔓延开来,村民自发推进户厕改革,村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常态化管护河道……
“ 对四港村而言,‘富民强村’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四港村党总支书记郭建东表示。铮铮誓言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四港人奋斗着、坚守着、打拼着,从个体自发行为变成普遍自觉的道德实践,新时代文明实践更有力量,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更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