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谱
刘剑人,1919年生,骑岸镇人。1941年任国民党原南通县沧南乡(今属骑岸)乡长。四个儿子在其影响下相继走上抗日战场,对敌斗争英勇顽强,先后成为中共党员。1943年、1944年,大儿子刘永芬和二儿子刘永芳相继因为汉奸告密而壮烈牺牲。随后,刘剑人又把三儿子刘永蔚、四儿子刘永健送到部队。1944年11月,刘剑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褒扬先贤,激励来者,1995年10月,当时的骑岸镇党委政府为其建“满门忠义”亭、立“满门忠义”碑,并请曾任原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的梁灵光题字。
刘剑人大儿子刘永芬是个有胆有识的硬汉,参加革命不久,就担任骑岸八乡联防队队长等职。他率领民兵活跃在骑岸敌人据点附近,打得日伪军政人员不敢贸然下乡危害群众,群众称他是“刘大炮”。1943年5月的一个早晨,时任西亭区武装委员会战斗科科长的刘永芬和父亲刘剑人一道闯入骑岸镇据点,来到一个姓张的恶霸家里,狠狠地教训了这个一贯披着宗教外衣勾结日伪的坏家伙,并收缴了两支手枪。这个行动震动了整个据点的敌人,他们一听到“刘大炮”的名字就胆战心惊。
然而,命运像是开了个玩笑。1943年,由于汉奸告密,刘永芬遭到敌人抓捕。关押中,敌人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严刑逼供,刘永芬几次昏死过去,但他都咬牙挺住,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展现了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农历六月三十,刘永芬被黔驴技穷的敌人残忍地戳了20多刀,英勇就义。当年,刘永芬只有25岁。
二儿子刘永芳也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反“清乡”斗争开始前,他就担任了骑石区队的副区队长。刘永芳一心以抗日救国为重,积极投身抗战事业,很少回家。一天傍晚,他回到家中,恭敬地走到大哥刘永芬遗像前,深深鞠躬,寄托哀思。他坚定地对大嫂丁翠兰说:“翠兰嫂,那天我抽不出空参加区乡政府公祭死难的哥哥,但我一定要完成他的遗愿,把三个孩子领上路。”随后,他坐到母亲床沿上,问长问短。老母亲虽目不识丁,但也是一位有正义感、支持儿子抗日的母亲,她深知二儿投身抗战事业,一心打鬼子,毫无成家的念头,也只能叮嘱儿子多多保重。
1944年初,刘永芳率领区队活动于太平乡南部这一敌人的心脏地区,因汉奸通风报信,区队遭到敌寇包围。他当机立断指挥部下突围,由他和战友徐民铎掩护断后。刘永芳和战友用枪声把敌人火力引向自己,敌人一时摸不清有多少人在阻击,马上机关枪就胡乱扫了过来,子弹像暴风雨似的打过来。一会儿,看着战友们飞速行动安全突围而去,刘永芳就边阻击边撤离。正在这时,敌机枪一颗子弹击中刘永芳的颈部。他强忍着伤痛,坚持战斗,徒涉过河,殷红的鲜血一滴滴滴落在河水中。因为流血过多,刘永芳愈发虚弱,他自知撑不住,便咬着牙吃力地撕碎了随身携带的区队花名册及机要文件,最后倒在郁郁葱葱的松柏树下,壮烈牺牲。
刘永芬和刘永芳始终坚持民族气节,坚贞不屈、一身正气、英勇奋战,最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刘剑人连失两子,悲愤交加,但他咽下悲痛,更加坚定不移地为革命事业奋斗。敌人对他恨之入骨,设计抓捕了他的妻子和大儿媳。二人被捕后,受尽酷刑,但始终守口如瓶,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胁迫和利诱,刘剑人断然拒绝:“要我的头可以,要我自首办不到!”为表彰刘剑人一家坚持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当时的南通县政府和苏中行政公署授予刘剑人一家“正气却敌”的锦旗和“满门忠义”的匾额。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多少英雄的事迹,又有多少人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们虽然已经离去,但他们的事迹会幻化成永不磨灭的丰碑,高高矗立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感谢通州区新四军研究分会、区委党史办、区关工委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