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妙手剪刻锦绣春

发布日期:2019-01-14 作者:徐艳梅 阅读:954



  屋外冬雨寒凉,屋内春意盎然,这春意来自朱树云手中的剪刀,剪刀下是一方红纸,微动之间,一只姿态蹁跹的蝴蝶就跃然而出,仿佛闻到了花香,振翅欲飞。

  一般剪纸是打好底稿再剪,而朱树云是脱稿剪的,这不仅要整体把握蝴蝶形体,更要多练。熟,才能生巧。确实,对朱树云来说,剪纸是够熟的了,因为他已经剪了47年。

  其实,朱树云剪纸是半路出家,彼时他已近而立之年,他家所在的四安酒店村有不少人剪纸,耳濡目染,他也喜欢上了剪纸。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农村随处可见,过年时粘贴在门楣上的门笺、做鞋时画的鞋样、结婚时贴在嫁妆上的大红“囍”字……机会总是突如其来,1972年,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并设立了剪纸项目,他师从剪纸大师郭承毅。1979年,技艺精湛的朱树云因圆满完成加工国务院赠送外宾剪纸的任务被嘉奖,在剪纸界声名大噪。

  剪纸名为“剪”,但手法其实有剪、刻、撕、烫四种,尤以刻为多,所以剪纸又叫刻纸,而朱树云最擅长的就是刻,它是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工具为刀。很难想象,那丝丝分明、美丽丰满的凤凰羽毛,那随风摇曳、姿态妖娆的柳树,那瓣瓣相随、参差有致的牡丹……都是用一把刀刻出来的。从来就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朱树云说磨刀100个小时才算入门,练习1000个小时才能学会,要剪好,就更要勤学苦练了。

  原本只是装点生活的剪纸,现在成了朱树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一张张不大的纸,方寸之间,尽显锦绣。这么多年来,剪刻了多少,朱树云并没有统计,但他的作品遍布大江南北,他花数月刻成的一套15幅《清明上河图》,被一工艺美术家收藏,还有作品被海外收藏家收藏。他最喜欢的作品是一幅《荣华富贵》:重重叠叠的牡丹正开得娇艳饱满,有凤来仪,火红色尾羽绚丽夺目,仪表非凡,这是他40年前创作出来的作品,蕴含着对美好生活最简单的祈愿。这么多年来,朱树云并没有因剪纸而“荣华富贵”,“但在精神上我是个‘富贵人’,我很满足。”朱树云微笑着说。

  丁嘉玲是朱树云众多徒弟中的一个。“师父把剪纸当终生事业,教起来特别认真、负责,有时甚至是严苛,多一分少一分他都要计较的。”丁嘉玲“揭露”说,她是剪纸爱好者,去年慕名前来拜师。剪纸须有全局观,朱树云的全局观不仅体现在剪纸本身,更在传承。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就开始带徒传艺,他先后创建四安工艺装潢厂和余庆堂工艺品厂,作为厂长的他亲自授艺。孩子是传承的主体,在朱树云的倡导下,四安中学成立了“剪纸艺术兴趣班”,他任辅导员,每周定期上两节课。“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剪纸,这让我很感动,也下定决心要教好孩子们。”从此,他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传授技艺上。两年后,朱树云又被通州中专聘为非遗进校园项目剪纸艺术辅导老师,前年年底,朱树云肺部严重感染,大家都叫他歇歇,他却坚持上课。不久,南通市职业学校“职业体验”课开课,作为全市10名老师之一,他又去了。有人说他“走火入魔”了,“我说我是如痴如醉。”他呵呵笑起来。

  2017年,朱树云被认定为剪纸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此时他已74岁。从他收徒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让人恍如隔世,传统技艺也要用新思路来传承。他成立了“朱树云剪纸艺术传承基地工作室”,不断探索传承的新方法。“剪纸已流传了上千年,我希望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一生心血凝结在方寸之间,老人的话语格外语重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