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冬至祭祖不忘初心

发布日期:2018-12-21 作者:徐艳梅 阅读:941

​        12月20日一早,徐林生赶到菜市场买豆腐,“我家是明天烧经,必须要用的,到明天只怕买不到。”徐林生说他每年都是提前一天买豆腐,通州人很重视冬至烧经。

        徐林生是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他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沿袭至今。南通人把冬至前一日叫“小冬”,冬至日称为“大冬”,又叫“过冬”。民间有烧经、祭祖、扫墓、吃圆子等习俗,很是隆重,有“大冬小年”之说。

        烧经虽是传统习俗,但颇为讲究。“要摆正桌,这是只有祭祖时才用的,平常吃饭不得摆,桌缝与房子的朝向垂直,即房朝南桌缝东西向,房朝东桌缝南北向,而平时桌缝得顺着房子的朝向。桌上放烛台,点红烛,中间放香炉,插三支香,先点烛再点香。”今年75岁的徐林生对整个流程很是熟悉,桌上必摆鱼、肉、豆腐、蛋几样菜,“我记得小时候就四碗头,只有很富有的人家才有八碗头。现在富裕了,菜的品种多了,至少有八碗:豆腐,寓意富裕;鱼,寓意有余;猪肝,寓意做官……鱼嘛,刘桥人只允许用鲫鱼,‘积余’嘛,金沙人可用鲢鱼,‘连余’,各地风俗习惯不同。”

        除了隆重的摆桌,菜、饭、酒等都有讲究,其余配套的习俗也得齐全,最后磕好头、烧完纸钱,这个经也就烧完了。这么多年来,烧经的形式或许已经变化,但意义应该还是一样的,“过冬虽然不放假,但很多人还是会赶回家烧经磕头,既是祭祀祖宗,纪念先人,尽孝求佑,以示不忘本,用现在话说就是‘不忘初心’,也是家人团聚联系感情,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很有意义。”徐林生说着,又买了几样菜,“我得赶回老家准备准备,烧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