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武汉市司法系统来到我区“一站式”服务社区矫正中心观摩“取经”,对我区社区矫正损害修复的创新之举,包括侵害人身法益、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等五类10大案例赞不绝口。
我区自承担省司法厅社区矫正损害修复标准化模式任务以来,大力探索实施社区矫正“4326”损害修复工程,即围绕犯罪人、被害人(社区)、社会规范、社会关系四大修复重点,依托区、镇、村三级损害修复组织架构,搭建“阳光学院”和“爱心服务社”两大基地,建立健全律矫对接、科技强矫、被害人介入等六大帮扶机制,促使社区服刑人员无害回归社会。
一个平台:建立被害人保护协会
去年底,我区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害人保护协会,将被害人(社区)纳入服务管理范畴,重点推进“自主自愿”授权、“理解谅解”协商、“多通多达”建议、“全程全时”评估等机制,维护因犯罪行为而死亡的被害人遗属或受重伤者的合法权益。
南通一家织布厂老板张某某去年2月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从私营老板成为“阶下囚”,张某某对身份转变一时难以接受,加之入矫后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心存不满。另一方面,被害人的妻子自丈夫去世后,一直郁郁寡欢,很少与人交流,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其身体不堪重负,在家晕倒后被送医治疗。
“以往对犯罪者心理建设、规则意识塑造关注得比较少,被害人及其家庭心理需求也没有受到关注,其权益往往得不到维护,这些问题很容易埋下社会隐患。”区被害人保护协会会长曹娟说,他们加强对犯罪者的心理危机干预、家庭情感建设,将修复的触角延伸至被害人、社会关系、犯罪人心理等层面。
在工作人员多番教育和劝说下,张某某向被害人家属表达忏悔,承诺“以后只要有用得上的地方,我一定义不容辞”。最终,他取得被害人妻子的谅解。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被谅解后,张某某自觉守法的法律规范意识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明显提升,日常生活中不仅守礼仪、讲文明,还乐于助人,重塑社会关系。“六一”前后,张某某资助所在社区6名贫困家庭子女,送去书包、文具和爱心助学款。
目前,该协会成功召开5次协商修复会议,谅解协议达成率高达100%,收集60余条被害人群体和社会公众有效意见、建议,筹集专项救助资金53万元,同时将被害人补偿救助纳入全区100万元司法救助基金的使用范围,为全区325名被害人提供“一站式”服务,修复173名被害人与服刑人员之间的关系。
一项尝试:开展补偿性社区服务
社区矫正损害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社会化的参与。我区创新探索适合基层司法部门操作的社区补偿修复实践。
金新司法所是全区在矫社区服刑人员最多的基层司法所,该所负责人姜永煜说:“我们排摸了服刑人员的情况,发现他们中有理发师、化妆师、水电工等,这为开展社区服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金南社区是金新街道一处老旧小区,居住群体以老年人为主。社区居民刘老伯身患残疾出行不便,服刑人员邢某无偿帮助他理发,并设立了义务理发服务点,热情为其他居民提供理发服务;在矫人员刘某曾是专业化妆师,在居委会的配合支持下,她为社区的广场舞大妈们开办了化妆技能培训班,得到了大家的赞许。
这种补偿性社区服务在赢得大家认可的同时,也让在矫人员感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服刑人员陈某以前从事广告制作安装工作,在以往的社区服务活动中只能充当普通劳动力,无法发挥技能特长。考虑到街道有两处法治文化阵地需要有专人维护,金新司法所便与原来建设施工的广告公司协商,将陈某的社区服务交由广告公司来安排,专门负责法治文化阵地设施的维护和宣传内容的更新,同时由广告公司定期填写社区服务反馈意见表。陈某感动地说:“我将努力生活,认真工作,回报社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多元化的补偿性社区服务结出累累硕果,许多服刑人员完成了从最初的“要我矫正”到“我要矫正”的转变。服刑人员梅某从事蔬菜大棚种植工作,定期赠送蔬菜到金乐敬老院,还向所在村捐助慈善款作为村慈善基金;服刑人员林某积极加入通州区“鑫手相连”志愿者协会,长期为困难家庭学生捐资助学;服刑人员何某在获悉街道进东村吴某家庭贫困,其女儿刚刚上大学无力负担高额学费后,主动与其结对帮扶。
多个亮点:形成“一所一品”特色
在我区,有5个司法所正在试点社区矫正损害修复的“一所一品”专业模式,培育各自的特色亮点。
兴仁司法所依托文化阵地,独创情趣+情境+情感的“三情”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矫正效果。
入矫人员张某某在矫期间心存侥幸,因不假外出被给予警告处分。兴仁司法所工作人员找来专业心理咨询师,为他创设特定情境:自己连续三次以上不假外出,经教育仍不知悔改,最终被裁定收监,执行原判刑罚,面对即将高考的女儿、双眼含泪的妻子以及满头银发的双亲……,此时,张某某心里波涛澎湃,他哽咽地表示,“自由、亲情远比金钱更为珍贵,如果我进入高墙服刑,厂里的一切停摆不说,更会误了孩子的前途。”
为了让入矫人员更好地被社区居民重新接纳,我区鼓励特殊人群自主创业、奉献社会,有针对性地为有专业技能或创业需求的人员提供创业信息和差异化创业指导。区司法局与南通家纺城(川姜镇)合作,在川姜司法所成立“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已成功开展72人次电子商务技术培训。经帮助,入矫人员范某的淘宝店由经营不善转而实现年百万元营业额。
兴东司法所积极动员“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参与结对帮扶进行社区矫正损害修复。家住兴东街道杨世桥村的老公安严肃,负责帮教本村青年服刑人员戴某。严肃多次找他谈心,送其法制书籍,经过6个多月的跟踪帮教,戴某逐渐回归社会,并在老局长的劝说下主动协助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盗窃电瓶车案件。
二甲司法所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评估工具、个案化的心理疏导方案,并逐步完善心理矫治相关制度;金新司法所依托菜单式服务,成立“阳光志愿者流动服务点”;金沙司法所依托被害人保护协会,探索形成了制度化、流程性的工作方案……
目前,我区有社区矫正对象约400人,全区整合要素资源,根据服刑人员平时表现、家庭情况和性格特点等,综合运用各类修复方法,对46个样本分别制订个案矫正卷宗,已形成5个个性化项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