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第一家企业投产,2017年底共有555家企业,年进出口总额近百亿元——
通州外商投资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弹指一挥间。40年的通州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40年间,通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即日起,通州区商务局与本报联手,开设“致敬历史 展望未来——‘商务’杯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栏目,重温改革开放往事,聆听新时代改革开放足音,展现40年来通州的巨大变化,敬请读者关注。
截至2017年底,我区共有外商投资企业555家,年进出口总额近百亿元。经历了40年的发展,外资已成为我区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开拓外向,扩大开放正成为通州历史新时期“擂江东大鼓、奏时代乐章”的主旋律。
“摸着石头过河”
用开放思维推动外资行稳致远
8月2日,在富加宜电子(南通)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刚生产出来的板对板连接器贴片在全自动生产线上,经过插针、检测、包装等程序,最后将运往英特尔、戴尔、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我们企业迎来了飞速发展期,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73%,缴纳企业所得税3300万元,同比增长240%。”公司经理朱寿锟告诉记者。
富加宜电子(南通)有限公司是美国安费诺集团独资在南通高新区成立的跨国公司,作为我区第一个成功引进的跨国公司在通州成立的独资企业,至今一直是通州的纳税大户。
1986年1月8日,南通县(1993年2月撤县改设通州市,2009年7月撤市改设通州区)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南通市对外开放地区。面对区域管理体制和发展战略的新变化,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经济工作必须以发展外向型经济来实现战略转移”。1986年3月15日,金沙镇的县电线厂与香港绵益实业公司合资建办的南通县第一家外资企业——南通锦益有限公司开业投产。截至2017年底,我区共有外商投资企业555家,当年实际到账外资3亿美元。今年1~7月,我区到账外资2亿美元,超时序完成南通市下达的利用外资任务。
“更高、更快、更强”
务实举措提升开放能级
今年1月,宜家配件集团项目签约落户南通高新区,宜家配件项目隶属于英特宜家集团,是宜家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总投资8500万美元,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建成后将逐步吸纳员工600余人。预计自2027年起,年平均税收将达110万元/亩。
今年上半年,南通高新区已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43.2亿元人民币,完成外资到账7484万美元。
我区通过优化平台功能,提升开放能级。以南通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为标志,全区坚持更高标准、更快速度、更强合作推进园区能级提升,园区经济向平台经济转型,不断开创新局面。通过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推动平台特色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提高承接重大项目能力,引领产业转型做强做特。全区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好、创新活力强的6大特色平台。
2017年,六大主力平台完成全区6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0%以上的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用创新精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8月6日上午,上海展华电子第二制造基地南通新厂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该项目总投资4.5亿美元,其中一期投资约3.6亿美元,主要从事高密度互连积层板、多层板、多层挠性板、刚挠印刷电路板的生产、销售及研发。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5亿元。
近年来,我区在招引外资项目上,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新精神,突出招大引强,重点关注国际和国内500强企业以及总投资在1亿美元、注册资本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在招商内容上,突出现有产业和产业规划,大力推行产业专题推介招商。宜家、德尔福、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通州。
借助外资涌入,通州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带动相关产业迈向中高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三大重点产业加快集聚,应税销售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区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40余家,一个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产业正在强势崛起。以深南电路、丽智电子为龙头的信息技术产业上下游企业20余家,通州半导体和线路板等电子信息产业板块正在加速集聚壮大,除晶元生产以外,芯片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及线路板等电子信息产业链基本成型,产值突破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