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得如何,一看功能,二看品位,前者侧重的是“用”,而后者的核心是“美”。给人带来多少文化享受的愉悦和美感,是城市品位高下的最终体现。提高品位并非就是大手笔、大投入,其实,高品位≠“高大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更显“小中见大”的效果。
打造“城市绿洲”,绿应为城市的“底色”。要让绿成“景”——既有美的“形”,更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南山湖已成为城市“名片”,可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一些民俗风情、历史人文、文化艺术等景观,以及打造富含“品牌”特色的文化活动,让文化“丰厚”美景。大片拆迁的“一河两岸”,首先是“绿”起来,其次要将其生态价值、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同步考虑,打造高品位的城市新亮点。
水是大自然最美的恩赐。这几年通州水环境治理已见成效,水清、水净、水畅让城市灵动起来。水,可以承载任何优美的景色和文化的神韵,“水韵通州”的核心在“韵”,要让水景“文”起来,尤其是一些重点水域、主要河道。譬如,先人以煎盐为业、凿河运盐,这是通州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如何传承和挖掘,如何更好地体现和展示,让水文化、盐文化、桥文化彰显更具“人文”的城市,运盐河这条“母亲河”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
城市是有色彩的,它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一座座建筑色彩的聚集就会形成城市的一种色调。如苏州多用黑白灰,比较淡雅,北京多用灰红黄,比较庄重。唤醒人们的色彩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觉醒。通州近几年已开始把控街区建筑物、住宅小区的色彩设计,需要强化的是从整个城市来总体把握、系统规划、循序引导,让城市色彩更具通州的鲜明特质,给人留下清晰而生动的形象。
标志性雕塑,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精神和形象。在城乡可见的一些雕塑往往给人“似曾相识”之感,缺乏标识性,需要在特色、个性、创意上下功夫,增添其文化魅力。“江海之光”这一艺术精品,画卷般的图景描绘的是通州上千年的人文历史。与之遥相呼应的一尊“鲁班”雕像,见证了“通州铁军”创造的奇迹,刻写着“建筑之乡”的辉煌。这里曾是外来宾朋必到之处,如今不应受到“冷落”。让它们“讲述”好通州故事,激发人们热爱通州、创新创业的热情,这正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文化力量。
其实,文化的浸润体现在城市的点点滴滴。小游园里的一座凉亭,如果在光溜溜的柱子上挂上一幅“亭中悠然观碧水,人前无意逐虚名”的楹联,在花丛中一块石头上用传统书法刻上孔子或张謇先生的一句名言,潜移默化中给人心灵的启迪和教化,那么这种精神的力量不就超出了自然的美感?类似一亭一石的小事,往往容易被忽略,而这恰恰是从城市建设与管理中体现城市品位的一个切入口,需要我们细微而精妙地拿捏,在美化城市空间的同时,更需要表达一种情趣、理念或追求。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打造有根有魂的城市,才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