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王振平的激情桑榆

发布日期:2018-05-08 作者:徐艳梅 张茜茜​ 阅读:1026



  5月4日上午,金沙街道虹南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活动室里,王振平一边演示动作一边说着:“动作要打开,眼睛要汪汪亮,这样显得情绪更加饱满……”只见他双手舒展,两眼闪光,认真解析着每一个舞蹈动作,谁都看不出王振平已经70岁了。“嗯,团长说得有道理,种田人变成街上人就是要高兴起来。”“对的,这样才跳得像,更吸引观众。”……排练的演员们纷纷赞同。

  排练的节目是快板《种田人变成街上人》,内容由王振平撰写,讲的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成为居民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改变,节目将参加5月中旬区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

  王振平是虹南社区艺术团队“虹南一家亲”的团长,也是金沙街道知名艺术团队——百花艺术团的团长。退休前,王振平是企业的安全技术管理员,和文艺者的气质完全不搭。但王振平自幼就喜欢音乐,1966年就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但人生际遇无常,突然而至的“十年浩劫”使学院暂停招生,也从此改变了王振平的人生轨迹。从军7年后,他进入企业工作直至退休。但对文艺的热爱,王振平从未放弃。在部队时王振平就一直在宣传队搞创作,退休后,时间一下子充裕起来,他再次追求未圆的梦想,牵头成立了百花艺术团,作曲、编相声、写快板……累积已久的激情骤然爆发。

  作为一名有着44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振平连创作都是一颗红心向着党,作品都围绕着政治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政府中心工作、群众身边的人和事等展开,歌颂大发展、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加上语言朴实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经过他多年心血浇灌,百花艺术团在省市区演出频繁获奖:江苏省戏曲比赛一等奖;南通市戏曲比赛第一名、第二名;通州区群文调演两个金奖、一个二等奖、一个铜奖……艺术团也从三级团队升格为通州区一级团队。

  “百花”的名气越来越大,去年共演出50多场,平均一周不到就有一场,忙的时候一天早中晚赶3个场子。王振平有时走在街上,就会有人过来搭讪:我认得你,就是昨天台上指挥的那个!也有人对他说,你是虹南社区的人,我们虹南也有不少文艺爱好者,不如也搞个艺术团队吧!于是,本就有这般想法的王振平行动起来,把志同道合的老同志们组织起来,教他们唱歌、奏乐,很快人员就从10多人发展到60多人,去年年底,“虹南一家亲”艺术团队成立了!

  根据每个团员的特长和爱好,王振平将团队分成了跳舞、唱歌、小品和快板等几个专业特长小组,今年年初又出资组织社团排练了自创大合唱《共产党员》,还准备带领大家参加通州区和南通市的比赛,现在自创的小品《婆婆妈妈》和快板《种田人变成街上人》正在排练中。相较于小品、快板和相声,大合唱排练起来较难,因为人多、音调的轻重比较难掌控,所以一般一个合唱要两三个月才能成熟。

  创作很辛苦,要费脑筋;排练很辛苦,要花力气;在两个团之间频繁“切换”,更要耗精力,但王振平总是乐在其中。团员们参与演出的热情也很高涨,有人还特地找王振平“开后门”,“团长,我是从南通赶来的,让我加入一起唱吧!”“团长,我身体不怎么好,不知道能演多久,趁现在有精力让我多演演吧!”……“团员爱演,能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群众爱看爱听,能给他们送去精神大餐,还能活跃社区文化氛围,干嘛不做好它?”王振平乐呵呵地说,“我老伴总叫我不要弄太晚,说我天天忙得比上班还累,可谁叫我喜欢呢!”

  如果52年前顺利入学,王振平的生活肯定和现在不一样,但他却用心活出了桑榆的激情。他说自己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经过风风雨雨,总觉得现在生活已经非常好了,很踏实,“我要继续搞好创作,带着团员们演下去,给群众送去更多更好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