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杨柳醉春,这是一个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季节,然而,于海涛仿佛没有看见屋外的无边春色,他低着头专心致志地打磨着“口”,然后用胶粘上“哨”,放到嘴边,轻轻一吹,一声尖锐悠长的哨声直冲云霄。“嗯,不漏气,挺好。”于海涛满意地自言自语。他是板鹞风筝的南通市级非遗传承人,拿手绝活儿就是做板鹞上的“哨口”。
中国风筝素有“南鹞北鸢”之说,南通板鹞作为南派风筝代表,独此一家,再无分号,而刘桥板鹞更为南通一绝。
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真正要把风筝放上天且不掉下来是比较难的,不过于海涛精于此道。“从小就爱,只是不会做。”于海涛说,他父亲认为“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所以他18岁去学做木匠,一做就是三四十年,直到1996年从刘桥农具厂内退后才有精力重拾儿时爱好。
板鹞与普通风筝最大的区别在于哨口,最难做的也是哨口,有十几道工序,首先是选材,一般是葫芦,也有栗子等,于海涛做过一个别致的板鹞,上面66个哨口都是用菱角做成的,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在第二届南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上获了奖。浸泡、去皮、去肉、晒干、雕刻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而粘在菱角上的“口”,由于只有一厘米长,难度很高,切口角度、长度等只要失之毫厘,发出的声音就会谬以千里,甚至变成“哑巴”。
偷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自己揪。于海涛用方言重重地念了下“揪”字,有种下死力的狠劲。确实,沉淀了几十年的盼望一旦实现,便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更何况他还有做木匠的底子,上手特别快。所以虽是半路出家,但很快,于海涛做的板鹞就闻名遐迩了。全国各地都有人前来购买,法国有对夫妇特地赶来,在于海涛家住了几天,看他制作,与他喝酒聊天,惊呼:“中国人真OK!”临走时买了三只板鹞带回法国,还说要邀请于海涛去法国展示一下精湛的手艺。南京一爱好者定制了一只板鹞,上面有270个哨子和270个小口,做板鹞的人把板鹞最下端两个最大的哨口称为“咄”,其他哨口则称之为“小口”,这只板鹞卖出了2.3万元的价格,是他做过的最贵的板鹞。
板鹞放飞起来,好像自带了一套音响设备,大小哨口齐鸣,大的圆厚低沉,小的尖锐高亢,犹如一曲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摆在墙边那只2.8米高的七星板鹞是于海涛做过的最大板鹞,18斤重,光咄子就有篮球大,飞起来时犹如一架飞机掠过,震耳欲聋,当时被选送参加南通市首届广洽会。这让他很是得意,两条本就上扬的黑浓剑眉像要跳起舞来。哨口被刷成了前红后绿的色彩,好似仰头张着一张烈焰红唇的绿衣仕女,古朴娇艳,就像板鹞制作这个古老技艺,历经千年依然鲜活。
千年技艺需要传承,“以前不懂什么传承,只是喜欢做,现在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教。”于海涛笑起来,他是刘桥风筝协会副会长,也是育才中学风筝兴趣小组指导老师,经他指导的人数不清,不过他最得意的弟子是小女儿于红伟,学了没几年,就在省、市频频获奖,还获得“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和“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在传承路上,他勇往直前:结合日本立体风筝发明风袋板鹞,发明折叠板鹞便于携带,创新哨口形式……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于海涛说,最初他只是想圆个梦,没想到临老还能搞出点名堂来。是的,有了梦想,人就能飞得越来越高。就如板鹞,因为有我们的梦想和希望,那看起来笨重的身体才能灵巧地凌空曼舞,翱翔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