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匠心独运看“柞榛”

发布日期:2018-03-14 作者:徐艳梅 阅读:941



        圆大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图形,圆虽简单,却包含宇宙之奥妙。圆是圆满,森罗万象。王金德站在自己的得意之作——鉴宝桌前,抓住桌面,用力一扭,桌面转动起来,绕成几个“圆”。这是用柞榛木制成的圆桌,桌脚有轴承,可随意转动,8张扇形凳绕着桌子围成一圈,形成另一个圆。

        圆桌是中国“圆”文化的体现。当“圆”被运用于生活中时,其浓浓的中式风背后,体现的是传承。王金德的柞榛家具设计、制作手艺是从祖父、父亲那儿传承而来,56年的研磨,技艺已经炉火纯青。在兴仁镇阚家庵村,这祖孙三代的手艺远近闻名。

        “柞榛”只是南通人的称呼,到底是何种木材,莫衷一是。收藏家马未都说:“江苏南通出产柞榛木,只在那个地区有,所以一见柞榛木家具,就知道从哪儿来的了。”事实上这种树木长江中下游几个省份均有生长,不过后半句却是事实,多年以来,其他地区少有发现柞榛家具。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的《风华再现——明清家具收藏展》和新加坡雍明堂出版的《中国古典家具与生活环境》中各介绍有一件柞榛木家具,分别为束腰禅凳和一对柞榛木低靠背南官帽椅,都源于南通。

        这样独特的家具,一特在树木少有,二特做工独树一帜,和红木家具有得一拼。王金德跟父亲学了3年后就出师了。出色的工匠不仅要会做,还要懂得怎么做、做什么。王金德天生是个工匠,传统式样他能做得好,新式样他也能做得出。鉴宝桌就是他5年前设计出来的,他翻阅了国内外的一些资料,借鉴了圆桌的形式,加入自己的想法仿古制成的。

        柞榛有“江东黄花梨”之称,生长极其缓慢,质地坚韧,早年间工人要花很大的气力制作柞榛木家具。后来有了机械,开料、钻孔等就省力了,只是雕刻还是纯手工。王金德也购买了几样机器,于是以前用的不少工具就闲置了,被他摆在成品厅里,这些工具有的是王金德从祖父、父亲手里继承而来,有的是他自己用柞榛木制作的。制作柞榛家具所需工具颇多,仅线刨就有100多种,王金德说,这是为了做出更多优美的线条。

        特别的工艺加上别致的色泽,柞榛家具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比如玫瑰椅的颜色初为柞榛木的本色,因含丹宁,年代久了就会慢慢变成黑褐色,显得古色古香。如人一样,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独特风采,沉淀了岁月后,柞榛木就会有一种成熟风韵。直径18厘米以上的柞榛木才能制作家具,而这样直径的木材需要长100年以上,而且十柞九空,十柞九弯,树干凹凸不平,沟槽多,开料取材需反复揣摩如何剖料,即使不空洞的原材,利用率也很低,只有25%左右。“所以开料非常讲究,要根据树材的长相、弯度等仔细衡量,否则就会浪费。”王金德说,从选料到成品,十几个环节他都亲自参与,要完成一件让他满意的成品,至少需要近两年的时间,这是追求圆满的历程,从粗糙的原料到精致的家具,不到最后不能适意。

        因为难长,如今成材的柞榛木越来越少,如同传承人一样,也越来越少。在成为南通市级非遗传承人之前,王金德在自家地里种下了百棵柞榛树,长了三年才炒米卷粗细,布满了尖锐的长刺,张牙舞爪,面目狰狞,殊不知这树有着柔和优美的内心。剥开生活沧桑的表皮,那些过往不论是欢乐还是悲伤,经过时间的酝酿过后,总有些意味沉淀其中。王金德说这些树都是和老伴儿一起种的,可是两个月前,和他做了一辈子家具的老伴儿一句话没留下就突然故去,这让他很是悲伤。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老伴儿和柞榛家具曾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样,如今却缺了一样,人生如何再圆?王金德轻轻抚了抚树干,或许只能靠柞榛来圆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栽树的老伴儿驾鹤西去,这些树孙子辈也未必用得上,“但总算为老手艺的传承做了点事。”王金德缓缓地说,让他欣慰的是,两个女儿也承诺要接过父亲的斧凿,把柞榛家具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