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南通有着蒸年糕、蒸馒头迎新年的传统习俗,每到年关,家住西亭镇亭东村的姜水林尤为忙碌,附近的很多村民都来找他蒸几锅香喷喷的大白馒头,寓意新的一年生活蒸蒸日上。
近日,在亭东村29组记者看到,姜水林正在自家厨房忙碌着。“今天估计要蒸1200个,是六个村民家的,这段时间都是帮村民们代加工,每天都来不及做。”姜水林边忙着手上的活儿边对记者说。
蒸馒头要提前发面,为了让村民按时收到蒸好的馒头,姜水林头一天晚上和面,第二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开工。姜水林将一盆发好的面从里屋端了出来。“嘿,看看这面发得真好!”顾客王金昌满意地说。姜水林做的馒头好吃,离不开这发面的功夫。他介绍说,发面用的是之前蒸馒头留下的一块面,加水、掺面、搅拌,然后放置一晚等待发酵。“面与碱也有一定配比,碱放多了,蒸出的馒头又黄又硬,碱放少了馒头就发酸。”他将一小碗碱水倒进发面盆里介绍说,一般来讲,一升面粉配一小酒杯的碱水。兑好了碱水,接着是兑面。几经揉搓,面团逐渐成形。
不多时,面团被放在案板上,为使碱分布均匀,面被分成了10小份,每一份揉完又合到一块。面团被分开、合拢,如此反复揉了三遍。“只有用力揉面,做出的馒头才有味道。”姜水林说着拿出揉好的一块面团,搓成长条,然后揪出剂子,往里面装上调制好的肉末、咸菜之类的馅儿。捏住口,捧在手,双手翻动,面团滚动,分分钟,光溜溜白乎乎的馒头被放在了篦子上。
随着一个个馒头的完工,一层层篦子也在不断加高。“蒸馒头不能着急,馒头团需要醒上一个多小时再能上屉。蒸好后要冷却一段时间再拿出来,馒头才更有嚼劲。”姜水林说。说话间,一大锅水烧开了,篦子上的馒头依次被放在了大蒸笼里。开火后不多时,篦子上便冒出热腾腾的蒸气。“开笼喽!”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姜水林一声招呼,热气腾腾的笼屉被抬到了院子里,此时的农家院满是麦香味,旁边的顾客们早已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姜师傅,好手艺,还是你蒸的馒头好吃。”村民季炳昌夸赞道。看着大家满足地吃着自己做的馒头,姜水林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早年间,姜水林在学校食堂当厨师,学了一手好厨艺。后来患病的妻子病情加重,儿子身体也不太好,为了照顾妻儿,姜水林只好辞职回家,靠接一些零散活儿维持生计。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一家人还算其乐融融。对于自己的新年愿望,他搓搓手,腼腆地说,“心里想的只是全家人身体健康就好,也没多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