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6日,区市场监管局信息化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平台发现一家药店的质量负责人已经第五天不在岗,根据规定立即给辖区分局发出指令。接令后,分局执法人员迅速上门了解情况,原来该店质量负责人已更换,却没及时备案。在执法人员的要求下,药店负责人答应立即整改。
如此高效的监管得益于我区实施的“一中心两平台”食品药品信息化惠民工程。自2016年起,区市场监管局大力推进这项惠民工程建设,当年完成一期工程,有效提升了监管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去年,我区又将二期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刘笑峰介绍,2017年他们对一期工程进行提质扩面,新增了食品远程监控点位,并升级改造了信息化监管平台,已在全区76家中型餐饮店、13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21家托老养老机构食堂、48家学校食堂、42家食品生产企业、392家药店安装了1446个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实时接入信息化指挥中心和各基层分局,实现了对食品药品重点单位可视化、实时化、动态化监管。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运用,有效延伸了日常监管触角,减少了监管盲区盲点。去年以来,我区共有162家饭店和药房主动更换厨师长、质量负责人,21家主动申请停业,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立案查处了酒厂制售假酒、酸菜鱼店偷换食材欺诈消费者等案件28起。
依托食品药品安全“互联网+”技术,全区38家重点商场超市、22个农贸市场、8家医院、22家药店都安装了市场安全信息发布显示屏,指挥中心定期推送检测数据、质量公告、消费预警、安全知识等惠民信息,有效拓展了食药安全宣传教育途径。信息化指挥中心运行以来,已下发监管执法指令1562条,当场责令整改1117起,当场处罚168起,立案查处268起,推送惠民信息23341条。
区市场监管局还自主研发了一套市场主体监管系统,将食药监管、特种设备监察、信用监管、检验检测、执法办案、投诉举报等业务工作纳入系统管理,定期收集、分析和研判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实现了市场监管数据信息的“一网归集、一键点调、统一处置、综合研判”。
打开通州区农家宴管理系统,谁哪天申请办理家宴多少桌、厨师是谁一目了然。这是去年区市场监管局为解决农村集体聚餐管理难题而专门开发的系统,属于信息化惠民工程新增内容。目前,全区已建立食安联创区65个,配备协管员、信息员484名,实现了食安通州联创区全覆盖,运行以来,全区网上登记备案流动厨师686人,备案农村家庭自办宴席1213户18635桌,开展现场检查评估1213次。
通过信息化惠民工程,我区逐步构建了市场监管大数据、市场主体食品监控、食品检验检测、农村集体聚餐管理社会共治“四张网”,初步形成了具有通州特色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模式,刘笑峰说:“2018年,我们还将继续创新市场监管手段,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抓好惠民一期、二期工程系统集成,精准监管、靶向执法,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