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东社镇的忠孝文化园,几名游客正在游园。我区突出项目招商、市场拓展、品牌创建、配套优化、行业监管五大中心工作,加速推动全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区共有旅游景点16家,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4.12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166.43万人次。
卑多敏 袁飞 摄影报道
本报讯 (记者 周优优 通讯员 沈英)“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逐渐转凉,但我区旅游市场却温度不减。昨日,记者从区旅游局获悉,上半年我区实现旅游总收入24.12亿元,同比增长16.75%;接待旅游总人数166.43万人次,同比增长12.38%。
旅游业是关联带动能力强、市场需求潜力大、投资回报稳定的综合性产业。近年来,我区坚持“政府推动、政策驱动、市场带动、产业联动”的发展策略,依托现有资源禀赋,整合开发旅游产品,推动了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区旅游综合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两项主要指标增幅明显,年均增幅超过15%,2016年分别突破43亿元、340万人次。
目前,我区共有旅游景点16家,其中,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3A级景区2家、国家2A级景区2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省级工业旅游点3家;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1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4家。
9月14日一早,12辆来自上海、常州、苏州的大巴车陆续驶入南通洲际绿博园的大型停车场。
热带水果谷、热带名花雨林馆、“生命之舟”沙生植物馆、花海梯田……占地300多亩的绿博园,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000种珍稀植物。开园以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走进这里。“近期,我们正对园内植物大批量‘更新’,准备迎接国庆旅游黄金周。”园区副总陈云说。
凭借全业态的优质景区空间,绿博园占了全区休闲观光游的近半市场份额。截至8月底,园区已接待各地游客近60万人次,营业额约1400万元。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而园区二期项目已完成总规编制,现正开展地块拆迁工作。
从今年4月份的“南通通州体育旅游梦幻之春”,再到7月份的“通州区乡村旅游节暨第二届金土地火龙果文化节”,节庆旅游逐渐成为我区旅游的新名片,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上月底,第二届金土地火龙果文化节落下帷幕,期间园里围绕火龙果主题打造的系列活动吸引了长三角等地游客慕名前来。“我们还特别推出了火龙果系列的延伸产品,采摘火龙果的花苞、花瓣,自然加工,泡茶、煲汤。用火龙果加工出了面食类、西点类产品,都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园区技术负责人徐世杰介绍。
此外,忠孝文化园、南山寺、余西古镇凸显人文风情;老裁缝家居创意园、圣果葡萄酒庄园通过创意手法,将科技家纺、酿造工艺等工业元素植入其中,也深受游客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