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首届“南京军中好人”发布分享会上,通州籍军人、武警江苏总队心理工作办公室专职心理咨询师王鹏程受到表彰。
王鹏程家住金新街道,1975年10月出生,1999年7月入伍,现为副教授,上校警衔。18年来,王鹏程不忘择业初心,潜心钻研,努力提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积极为官兵个人成长提供心理援助,用军人的忠诚和咨询师的奉献诠释着部队心理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新战士小李10岁左右父母相继亡故,从小和大他6岁的哥哥相依为命。童年的创伤和特殊的成长经历,造成了他内向、自卑、敏感的性格。入伍不久,小李的哥哥在工地上出了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本来就不太适应部队环境的小李失去了精神支柱,常常情绪失控,与战友难以相处。新训中队的干部带着小李找到王鹏程,王鹏程恰到好处的共情和接纳的态度,让小李对他产生了信任。新兵下队两个月后的一天,晚上10点左右,王鹏程突然接到小李的电话,电话那头小李不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一个劲地哭。职业的敏感和职责让他顾不上“半夜扰民”,几经周折联络到小李中队指导员问了个究竟,得知小李因为工作失误被批评不堪重负,甚至想要自杀。第二天一大早,王鹏程就赶到中队给小李做危机干预,制订后续心理治疗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疏导,小李越来越适应部队工作。退伍后,小李在一家饭店当上了厨师,已经两三年没有再和他联络。对此,王鹏程倍感欣慰,他说:“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曾经的来访者‘相忘江湖’,是最好的褒扬与回馈。”
像小李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18年里,王鹏程走遍了全省几百个基层中队,为官兵普及心理知识上千场次,咨询疏导1800多人次,干预自杀危机事件30多起,工作受到领导和基层官兵的认可,2014年,他所在的总队心理工作办公室荣立集体三等功。
在做好军人本职工作的同时,2013年王鹏程申请加入了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宁师傅心理咨询热线”志愿者团队,帮助那些有心理困扰和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前不久值班的时候,有一个咨询电话指明要找66号值班老师(66号是王鹏程的工号)。原来这是位两年前跟他连续做了11个月电话咨询的来访者。当时她刚和丈夫离婚,儿子因与她有分歧离家出走,单位的人际关系也很紧张,生活处于极度糟糕的状态。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宁师傅热线”宣传电话,就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电话。值班的王鹏程通过耐心的倾听、适时的反馈、偶尔的面质和澄清,让咨询者有了许多自我觉察。11个月来,通过每月一次的电话咨询,王鹏程帮助她走出了困境。虽然已时隔两年,咨询者始终没有忘记王鹏程对她的帮助,这次她打电话找王鹏程,就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王鹏程的影响下,她也去学习了心理学,并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如今也在当地一家公益机构做心理咨询志愿者,帮助那些和她当年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王鹏程先后荣立个人和集体三等功2次,两次被评为优秀教员,1项研究成果获全军教学成果三等奖,主编参编教材3部,30多篇学术文章在军内外核心期刊发表,2016年被南京市建邺区表彰为“建邺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