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管理+技术区人民医院托管区三院初见成效

发布日期:2017-08-17 阅读:1127



图为护士长蔡永红正在帮病人翻身,并教家属如何给病人拍背。徐艳梅 摄

     8月15日上午八点半,区第三人民医院住院部一病区18床前,副院长陆袁洲询问9天前因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的患者,随后给随行的一组诊疗医护人员进行业务指导。

    就在13天前,陆袁洲还是区人民医院的心内科主治医师。与陆袁洲一起转变身份的,还有区人民医院的另外6名中坚力量。

    区三院位于张芝山镇,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综合性二级乙等医院,设有7个病区,实际开放床位220张,曾被国家卫计委评为“爱婴医院”,多次获得“南通市文明单位”“通州区十佳医院”“通州区科技兴院先进单位”等称号。然而近年来,医院管理松懈、混乱,导致医疗纠纷不断、技术人员流失、业务收入下降等一系列问题。8月3日,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区人民医院全面托管区三院,副院长徐洪任区三院新院长。“目的是将人民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专家、技术等优质资源注入区三院,帮助搭建适合医院现状的职业化管理平台,提升医院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徐洪说。

     新的7人管理团队犹如七把利剑,上任伊始就激浊扬清,排查问题。“查找出大小问题上百条,一条条分析、研究办法、落实解决,现在小问题正在逐条解决,最突出的还是管理无序,执行力差。”新任副院长是来自区人民医院的陈勇,他拿出一本《工作制度》说,区三院原来的规章制度还是比较齐全的,就是不能落实到位,现在正通过他们的工作逐一落实到位,“我们一来就召开全体中层以上人员会议,统一思想,提振医护人员的精气神,严格执行适合医院发展的现行制度。”

     表面上看陆袁洲查房是领导深入一线的体现,背后却是医疗管理和护理管理制度的落实。龚百香是该院四病区的一名陪护家属,10天前他爱人摔了一跤导致股骨颈骨折,他虽不知道区三院被托管的事,但却感受到了医院的变化:“以前我骨折时也在区三院住院,但是现在的环境和服务都比以前好多了,墙壁上不像以前那样乱贴乱画,除了护士,医生也经常过来问问情况,很周到贴心。”为了让患者感受到优质的服务,“七剑”早出晚归,殚精竭虑,“我们正在修订一些规章制度,让全院上下都有具体的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同时明确岗位职责,严格考核,赏罚分明,改变‘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差一个样’的局面,通过自我控制、检查评估、定期总结,达到管理科学化。”多年的临床一线和管理经验让徐洪深刻体会到,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实际操作的技术管理,也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的全程管理,“科学管理是医院运营的需要,也是对全体人员负责,更是对病人的健康和生命负责!”

     为了更快更好地抢救病人,除宏观上的制度,在就医细节上也进行了明确,仅120急救就制订了三个册子的流程,甚至连120出车后停车的位置、方向都有了具体规定。

     对于医院的变化,护士朱晓霞激动得眼眶都红了:“我20岁就来到这里,所有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区三院,真心希望也相信医院会越来越好。”

护士长蔡永红同样在区三院工作了20多年,她说她最大的感受是:大家都“动”起来了,“现在要求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按照规章制度执行,真正实现了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大家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善,执行力大为提高,办事效率也高了。”蔡永红跟记者谈话的间隙,骨科主任费兵就在一旁跟陈勇汇报:科室需要更新C臂机、购买关节镜,提高科室技术力量。陈勇点点头说:“你列个名单,提交院部讨论,放心,肯定尽可能支持你们开展新项目。”费兵笑着说:“专家团队的骨科专家给我们指导业务,院领导又这么支持,我们一定努力工作,更好地服务病人。”

     费兵说的专家团队是区人民医院派来的专业医护人员,20人全是高级职称,定期轮换,他们不在区三院坐班,而是根据需要提供会诊、手术、教学等技术支持。蔡永红说,区人民医院托管区三院,不仅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带来了新的技术设施,新任副院长杨翠萍看到她们使用老式吸痰器后立即推荐了一次性吸引器,方便卫生,消除了以前吸痰器难以清洗带来的感染隐患。

     机器的运转是个复杂的过程,区三院这台老机器想要焕然一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徐洪说,他们正在逐步落实院科两级负责制、医院核心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更换陈旧设施,改造医院不合理布局,再依托区人民医院的强大技术力量,区三院肯定会上个新台阶。

     迈进区三院,两辆救护车车头朝外并排停着随时待发;门诊大厅挂号、取药的队伍井然有序;科室内医生在仔细地诊治病人;住院部护士拿药换药忙中有序……一切似乎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却哪里都有些不同了。

记  者 徐艳梅

通讯员 陆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