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巨变生辉。党的十八大以来,通州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朝着“强富美高”新通州目标不断迈进,全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五年一个起点,道路越走越宽。今日起,本报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通州实践”专栏,全面反映全区上下积极贯彻中央、省市委要求,在经济建设、深化改革、创新转型、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富民惠民等各个方面的生动实践和发展成就,生动展现全区人民生活的新变化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经济跨越发展,离不开重点平台的强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州面对“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多个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加快开发开放步伐,积极抢占发展先机,推动南通高新区、锡通科技产业园、南通空港产业园、滨江新区、南通家纺城、石港科技产业园等六大主力平台提档升级,形成“一城两区三园”强力发展的新格局,为全区发展增创新优势。
主力平台创新活力四溢。南通高新区是我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2013年成功升格为南通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
高新区围绕特色园区、创新园区、智慧园区、功能园区、活力园区、品质园区的目标定位,“一区多园”的开发框架全面拉开,超百万平方米创新载体建成。中国华电集团、中广核、中国供销集团等一批“中字头”、“国字号”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美国德尔福、百威英博、台湾丽智电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在此投资、并购;诚创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江海圆梦谷入列“国家级众创空间”……
南通高新区通过搭平台、引人才等强有力的措施,高新产业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跨越,经济增长后劲不断夯实。2012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20%,规模工业产值年均增幅15%,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幅18%。到2016年末,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6.2%。
主力平台对接融入先行。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整齐划一的标准厂房、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走进锡通科技产业园,触目所及,无不令人眼前一亮。
锡通科技产业园是我区响应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区域规划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参与沿海开发、实现跨江联动的重要载体。产业园充分发挥锡、通两地优势,不断优化合作机制,2014年12月获批省级苏南苏中合作共建园区。
锡通园区高起点编制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四片”的空间结构,“园镇合一”平稳推进,到2016年,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五纵五横”主干道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纵六横”次干道路网建设,已建成30多公里高标准路网和超百万平方米绿化景观,开发区域支线道路全面贯通,对外形象不断提升优化,区域内连片开发的格局正逐步形成,产业承载力和投资吸引力全面提升。2012年以来,锡通科技产业园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约72%的速度增长,2016年达到58亿元。
主力平台产业集聚发展。作为南通市、通州区两级联动推进的重点园区,南通空港产业园依托南通兴东国际机场,发展空港物流、飞机维修配套服务、临空型先进制造业和建设通用航空基地。目前已有华夏飞机设备、尊翔公务机、顺丰速运等一批涉及飞机维修与制造、航空物流等产业的项目入驻。滨江新区抢抓沪通铁路、南通西站建设和通扬线航道整治机遇,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加快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船舶海工产业园、横港沙纺织新材料产业园、现代港口物流园“一区三园”的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化的桥港新区。南通家纺城围绕家纺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新业态发展,着力打造创新型国际家纺城。2016年家纺城电商交易额超150亿元,微供市场年交易额超20亿元。石港科技产业园主要承接南通市区符合国家鼓励产业目录的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纺织服装、仪器仪表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引进高质量的中小企业,打造通州北部发展主引擎,目前初步形成“3+3”产业集聚的较好态势。2016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96.2亿元,实现工业应税销售30.2亿元。
如今,通州六大主力平台已成为全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和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强引擎。2012年以来,六大主力平台对全区经济贡献份额超过60%。
记者 孙萍 通讯员 卞良成
南通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围绕特色园区、创新园区、智慧园区、功能园区、活力园区、品质园区的目标定位,“一区多园”的开发框架全面拉开,超百万平方米创新载体建成。图为人才创新载体江海智汇园。
卑多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