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馆内,医生张启荣正在给患者针灸,办公室的一面墙壁上挂满了锦旗。张启荣是中医馆的“元老”,由于本领过人,每天都有不少患者慕名而来。
去年,区第二人民医院投入15万元新建中医馆,年门诊量5800余人次,形成了以针灸为主、中药为辅的治疗格局。然而,该中医馆正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中医机构遇到的普遍问题。张启荣今年58岁,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中医培养周期较长,一位年轻医生从走上工作岗位,到能够独立处理疑难杂症,至少需要七八年的学习、摸索过程。”张启荣说。
“冬病夏治”“膏方节”,不难发现,中医药就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市民青睐中医治疗、养生。而另一方面,中医传承问题显得日益紧迫,据统计,目前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共139名,其中,60周岁以上被返聘的就有38名,人才断层问题突显。
“中医传承,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中医教授季光看来,与其说中医是一门生命科学,不如将之看成一种文化。季光从事中医事业已有60多个年头,退休后他选择赴南京中医药大学从教,多年后季光回到通州开设了国医馆,跟他一起来的,还有他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虽然学生们都有多年的专业背景,但在“望闻问切”前,得坐一段时间“冷板凳”,从识药、抄方开始积累经验,用季光的话来说就是“在实践中再回一次炉”。每周,国医馆还会组织一到两次讲座,季光跟他们讲得最多的不是具体的中医知识,而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医讲究的是宏观、整体、动态。只有解决了思维方式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成为好中医。”目前,季光正带领学生筹备建立中医研究所,弘扬中医文化。
7月1日,《中医药法》将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这对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规范中医药市场、更好地让中医得到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区卫计委医政科负责人说,我区将加快推进基层中医馆建设,培植基层中医药特色科室,同时大力引进中医人才,用“师带徒”的传统模式培养年轻医生,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促进中医药事业在传承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