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通州中专大礼堂里,“嘿哟”“嘿哟”……高亢欢快的通州民歌《打麦号子》仿佛把人带进了打麦场,现场掌声阵阵,通州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让观众如痴如醉。
展示刘桥板鹞的舞蹈、通州方言说唱、起源于十总一带放荷花灯习俗的歌舞《映日荷花》、曾在通州城乡广为流传的莲湘舞……每个节目都反映出通州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彩和优秀。看完蓝印花布走秀表演,通州中专经贸系学生徐丽雯说:“很惊艳,没想到原来印象中古老而土气的蓝印花布也能做出这样青春时尚的服装,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好好传承。”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国务院又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区每年都会在遗产日前后举办相关活动,2011年我区开始举行每年一届的“非遗文化周”活动,2014年起又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通州中专设立传承基地,开设相关课程,激发师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今年非遗文化周期间,我区还将进行国家级非遗项目“童子戏”送戏下乡演出。
通州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批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文化艺术生根发展。多年来,我区始终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四级名录体系完备,共有20个非遗项目被列为南通市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共有南通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1名。今年,我区又公布了区第五批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分别为石港盆景技艺和排河观庙会;第三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分别为红木雕刻传承人季洪军,石港盆景技艺传承人时兆先、严整鸣、季林昌、金彪,王家拳传承人王锦春、韩明华、严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