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亭镇李庄村村民孙建夫妇正在加工麻饼。卑多敏 郁洪 摄
顶着烈日,记者来到西亭镇李庄村20组村民孙建家,当走近一栋漂亮的三层小楼时,一股淡淡的香甜味萦绕四周,立即驱散了炎热和焦躁。
孙建正在擀面,准备做麻饼,一边的筛盘里,是一堆刚烤好的麻饼。“只有面粉、油、水、糖,没别的添加剂,所以味道不浓。”孙建笑着解释。最简单的料也最考验手艺,孙建不怕,他可是有着30多年经验的老手了。
麻饼是南通传统茶食之一,银圆大小,半厘米厚,裹满芝麻,入口酥脆香甜。早年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拎上几样茶食上门就是很客气的礼了。北式糕点讲究大八件、小八件,对南通人来说,麻饼、麻圆、桃酥、京枣、脆饼、云片糕、交切片、花生糖或许可称为本地“八件”,这些孙建全都会做。“那时候想吃没得吃,想着学这个手艺就能吃到了。谁知道做的时候都有人看,根本吃不成!”孙建哈哈直笑,吃是人的天性,17岁的他去了西亭镇供销社食品厂学徒,8年后,他出来自己在家单干,“现在吃到不要吃了,不过每天做出来还是要尝口味的。”
孙建做的茶食属于传统风味——原味,他说这样才能保证最纯正的面香。擀面、抠坯、上麻、烘烤以前全手工,现在则半机械化,轧面机、烤箱是买的,沾芝麻的上麻机则是孙建一家三口自己捣鼓出来的,“之前在南通见过一次,但人家将关键地方封着。回来和儿子琢磨了一个多月,爱人烧焊加工,终于做出来了。”孙建说,现在市场上也有卖,要两三千块钱,他做的这台只花了两三百,用了五六年,只换过一个轴承。
孙建抠坯,爱人陈夕梅预热烤箱;孙建上麻,陈夕梅摆盘……默契得像左右手。“她原来是做电焊工的,嫁给我就做茶食了,都28年了。”孙建看着老婆开心地笑着。陈夕梅嗔怪地瞄了孙建一眼,说:“他忙呀,我就只好给他打下手。”她说,每次茶食出炉,楼上楼下香喷喷的,心里也觉得美滋滋的。让生活甜美的其实不是茶食,而是相濡以沫的情意。
孙建的茶食没有牌子,名气却不小,十里八乡的都赶来买,每天总要做个百八十斤,除了纯天然外,工艺还有讲究,用料、大小、厚薄等都会影响到茶食的口感。“比如麻饼,我都用熟面。市面上有卖得比我便宜的,却是用生面做的,没我的好吃。”孙建很骄傲,“前几天我儿子出国就带了十几袋去,要不是怕超重,还要多带点呢!”孙建的儿子在意大利学习海洋与船舶专业,硕博连读,明年毕业,父亲做的茶食,他从小吃到大,到哪儿都要带点。
新一炉麻饼又出炉了,屋里屋外顿时香气环绕,捡一个入口,先酥再脆然后香。“好吃。”孙建和陈夕梅相视一笑,平淡从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