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孙子的学费在哪,谁来帮我们?”

发布日期:2017-02-27 作者:周优优 顾鸿燕 阅读:465

在石港镇石东村36组,一栋建了20余年的简单两层水泥面楼房,就是村民丁广德老两口与孙子丁杰锋相依为命的家。而厅堂里放的那张最普通的四方桌,一盏台灯,一排书籍,便是他们给孙子置办的书桌了。

这曾经是个幸福的小家庭,老夫妻种地,儿子儿媳努力打拼,一家人虽不富裕倒也过得顺心。然而十年前,丁广德的儿子不幸患肠癌去世,家里没了顶梁柱、“主心骨”。“儿子离开3个月后,儿媳在外突然打电话回来说回贵州老家了,就再没回来,也没了任何消息,孙子当时还在上幼儿园。”丁广德叹了口气说。

一家五口,就这么成了一家三口,老两口只能强忍着家庭变故带来的悲伤,将抚养孙子的重担挑到了自己本就老弱的肩头。老两口省吃俭用,靠着每月600元的低保、务点农维持生活。“我们能省一点是一点,怎么样也要支撑着抚养孙子长大。”令人欣慰的是,孙子聪明听话、学习刻苦。

环视家里,除了一台电视机、冰箱有点现代气息外,其他柜子、床等物品基本都是用了一二十年甚至更久的“古董”,最显眼的“装修”就是那一墙的奖状。不少奖状虽然已经褪色,有些甚至残破了,但依然可以看出丁杰锋从小到大的学习轨迹,“红花幼儿”、“感动年级十佳学生”、区“自强奋进好少年”提名……

如今,这个记忆里不知父爱母爱为何物的苦命男孩已上初二了,老两口也均已年近古稀。爷爷患上脑梗,去年两次住院,需常年吃药;奶奶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平日里靠用秸秆编草绳卖钱贴补家用。奶奶张淑云告诉记者,一盘草绳得编上一个小时,却只能卖四五元。“我没什么手艺,只能干这些活,一天少歇歇、手脚麻利点,也能挣上三四十元。”

眼看孙子就要上高中了,面对即将增加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老两口已是力不从心。前几日,南通新闻广播970车队通州分队偶然听一个乘客聊起这家人,就给他们送来了2000元的爱心款。“老两口要支撑孙子上学,也是辛苦,我们也算做一点好事,希望能帮到他们。”队长姚刚说。丁广德拿着爱心款感动道:“谢谢车队,孩子能读书、想读书,希望有更多的好心人能提供点帮助,让孩子能一直读下去,将来考上大学,为社会作贡献。”

社会上的好心人,让我们一起伸出援手,来帮帮这个家庭吧,有意向的热心读者可拨打本报热线电话86191052与记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