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过圣诞之类的洋节日,为什么洋节日如此受年轻人青睐?它们有什么魔力?比起它们,我们的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哪里不如了?
“这其实是一种多元文化互相融合与交流的表现,洋节代表了西方文化,年轻人思想开放,更容易接纳,中西文化交融是时代趋势,阻挡不了,并不是传统节日不如洋节。”从事几十年教育工作的教育专家郭志明说。
从采访来看,加入圣诞狂欢的绝大部分国人并不了解圣诞背后的故事,只是“觉得好玩”就随大流地加入到狂欢行列中。每年圣诞都会和朋友去南通市区“happy”一下的网友“随风而过”说:“过圣诞节就是图个轻松而已,大家乐呵乐呵,说穿了,就是过别人的节开自己的心。”今年他和朋友还准备去上海狂欢一把。
曾有人说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但郭志明认为,没那么深沉,也没必要把中西方文化对立起 来,要客观、冷静地看待年轻人的这种追捧洋节现象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年轻人对世界充满好奇,洋节活动丰富,且随意、简单、无禁忌,容易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洋节原有的意义已被他们曲解或者忽视,变成了一种活动聚会。”
历史上,中国文化不但对日韩,还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周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明清时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欧洲一些国家。当下,中国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那么,西方文化对中国有些影响也是正常的。“爱不爱国,不是以过什么节日为标准的,学习洋节中包容、开放的心态也是不错的。”郭志明说。
不过,郭志明认为,传统文化确实存在着被“丢失”的危险,精神内容被忽略,只剩下了“吃”。“这对年轻人来说很没意思,于是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所以,我们既要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要做开发者,既要传承传统,捍卫和守护自己的文化精神,也要创新,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郭志明说,“如果大家都用对待洋节的热情对待传统节日,还愁传统节日不热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