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根粗细不一的竹子,一张老旧的木桌,一把布满锯痕的板凳,一套自制的工具……这就是一位古稀老人制作空竹的全部家当。
西亭镇亭东村15组的于品仁今年78岁,他从19岁开始制作空竹,至今已有60个年头。“刚开始只是作为一门谋生的手艺,但后来越做越喜欢,就坚持做到现在。”于品仁说着,挑选了一根粗细适中的竹子,给我们演示起制作流程。只见他将竹子摁在板凳上,用一把平口刀反复打磨,不一会儿竹子上青色的外皮就被削了下来,表面渐渐变得光滑。“这是第一个步骤,叫作去青,去青后竹子表面变光滑了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他边说边取出一件均匀刻着刻度的木棍,木棍顶端镶嵌着一根铅芯,“这是我自制的尺子,空竹两头的发声轮要多宽,全靠它来定,非常准。”于品仁说,做空竹用的尺子、刻刀等都是他根据自己的需求亲手制作的,用起来比一般的工具更加得心应手。
锯段、定中心、磨口、扣盖……经过十几道复杂的工序才能做成一个空竹。“小的空竹两天能做三个,大的要多花些功夫,三天才能做两个。”于品仁指着发声轮上的哨口告诉我们,空竹越大,哨口越多,花得功夫也越多。“每一个哨口后面都要插一片隔层进去,隔层契合得不好,空竹就响不了。”老人口中的“隔层”是一片只有1毫米左右的月牙形竹片,形状和厚度都要经过反复打磨才能符合要求,不需要借助任何机械工具,竹片合不合适,全凭老人自己的经验判断。
于品仁拿出一个成品空竹在狭窄的室内给我们展示了下身手,空竹转起来的“嗡嗡”声响彻室内。“你看这个转起来容易,但是如果做的时候中心定偏了一点点,平衡性就被破坏了,空竹就转不起来了。”老人家边娴熟地抖着空竹,边和我们讲着空竹的相关知识,脸上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农闲时,于品仁会带着做好的空竹去集市上卖,每年能挣得一万元左右的额外收入。“能不能挣到钱其实并不重要,空竹给我晚年生活带来的乐趣是其他所不能及的。”于品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