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夕”节,说起“七夕”,很多老一辈的人想到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和女子乞巧的习俗,而大多数年轻人想到的是玫瑰、电影、烛光晚餐构成的中国情人节。
“七夕”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乞巧节,起源于汉代,起初并非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织女是纺织女神,凡间女子皆于七月七日晚上向她乞求智慧与技艺。唐代诗人作《七夕》有云:“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诗中描写的正是“乞巧”的习俗。“七夕”这一天,老人们会给孩子讲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描述他们被银河隔断的悲伤和鹊桥之上爱人相会的情景。“小时候我妈妈跟我说,‘七夕’当天晚上,小孩子躲在瓜棚下面,就能看见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那时候我每年‘七夕’都跟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守在瓜棚下,却什么都没看到。”回忆起童年的“七夕”,今年60岁的市民张菊芳笑了,“那时候天上的星星很多,我妈妈还教我认哪颗星是牛郎星,哪颗星是织女星,牛郎星和织女星被一条宽宽的银河分离,现在在城市里,抬头都快看不见星星了,我跟我孙子讲,他都不太相信。”
近年来,随着各种洋节日的渗透,“七夕”被冠以“中国情人节”的称号,俨然成了西方情人节的翻版,每年“七夕”节,最忙的不是民俗演义,而是红火风光的“浪漫经济”。众多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原有的具有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色彩的传统文化韵味被浓重的商业气息一扫而光。“现在这些商家,是个节日都搞促销,实在是没意思,一点都没有传统节日的氛围。”今年34岁的市民周佳明对这个已经变味的“七夕”有些无奈。
“七夕”的内涵并非只有浪漫爱情,还折射着农耕时代人类的自然崇拜、时间崇拜、数字崇拜,包含着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我们在“七夕”中所感受到的文化与情感的力量,也不应局限于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而是热爱自然、启引民智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