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区第六届“非遗文化周”开幕式暨通州“王家拳”和海门“戚家拳”交流展演活动在通州文峰大世界前广场举行。
卑多敏 摄
6月11日是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通州文峰大世界前广场上人声鼎沸、掌声阵阵,区第六届“非遗文化周”开幕式暨通州“王家拳”和海门“戚家拳”交流展演在此精彩上演。
“王家拳”和“戚家拳”是通州、海门较有代表性的武术项目,同列南通市非遗保护名录。活动现场,两地百余名武术爱好者满怀激情地展示了各路招式,时而行云流水,时而刚劲有力,精湛武艺博得在场观众阵阵喝彩。来自海门市的张澄啸是“戚家拳”第15代传人,他说此次活动让更多百姓感受到两种拳法的韵味,也促进了两大拳术运动的切磋交流。
我区自2005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来,共有18个非遗项目正式公布为区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其中民舞“荷花扇子舞”、“抬判”、“西亭脆饼制作技艺”等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童子戏”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通过摸底调查,我区非遗传人情况也已基本掌握,并完善了档案资料,经过推荐申报,国家、省、市、区四级名录体系完备。
“非遗文化周”活动期间,我区将举办“童子戏”送戏下乡演出、非遗保护成果进校园展示等活动,让群众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我区的非遗项目。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第四批非遗保护项目授牌仪式,相关领导为第二批区级非遗传承人颁发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