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松
二是注重质量管理。大生纱厂创立初,张謇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到苏州苏纶纱厂、无锡业勤纱厂实地考察,历时十多天,吸取他们办厂的经验教训,亲自制定《厂约》和23个车间及职能部门共195条章程,从棉花采购进厂,到轧花、清花、粗纱、细纱,再到摇纱,直至产品出厂,生产全过程都有详尽而严格的质量指标。《厂约》对董事会负责下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董事、执事对产品质量、设备维护、工厂火险安全负有监管责任,并要求严格考核其功过,奖罚分明,激励上进。张謇格外重视直接出纱的粗纱车间和细纱车间的管理,专门制定《格令房校纱章程》:“出纱设有轻重不匀,或因气候燥湿过度、纺不便利,以及地轴发热、轮齿、皮带松紧密滞,随时知照值班机匠,即行修理……并查格令房校纱章程。”特列出10支到20支纱的格令校纱表,以备考查之用。正是在这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约束下,大生纱厂一投产,生产的棉纱便以其“光洁调匀,冠于苏沪锡浙鄂十五厂”的优良品质,畅销市场。
三是注重技能培养。张謇意识到要创立品牌,确保产品优质,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是根本。同时,他从实践中体悟到,只有培养本土技术人才,才能摆脱受制于洋人的状况。大生纱厂引进了先进的纺机设备,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工厂进行技术指导,进行维护保全,但时间一长,洋人独揽技术大权,时常摆架子刁难,故意不及时维护,延误生产,影响产品质量,甚至利用采购纺机配件和物料“签单权”,从中巧立名目多捞钱。张謇就下定决心培养自己的技能人才,走人才本土化道路。于民国元年(1912年)在厂内创办“纺织传习所”,次年8月,新校舍落成,改称“纺织专门学校”,并筹建学生实习工场,最初参照美国费城纺织专门学院的课程设置,设纺织工程专业。民国五年(1916年)增设纺织、电气工程、机械等课程,学校聘请专家教授和工厂里的技师手把手对学生讲解,传授技艺。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改为南通纺织大学。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1952年,该校共培养学生1628人,其中纺工系36届1242人、染化系13届277人,高职班3届89人。不但为大生纱厂提供了大批技能人才,为创立品牌提供技术力量保障,还为全国各地纺织企业输送大量技能人才,成为培养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本土人才的摇篮。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11月12日来到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陈列室参观,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赞扬张謇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广大民营企业家应当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张謇为榜样,努力创立自己的品牌,把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为国家的强盛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