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以烈士之名 铸乡村振兴之魂——蒋一村的红色传承与发展

发布日期:2025-09-02 作者:沈维维 任凌琳​ 阅读:536

在刘桥镇,有一个村庄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它叫蒋一村。这看似普通的村名,背后却是一段悲壮而热血的故事,承载着一位革命烈士的不朽精神,也见证着一个村庄从历史硝烟走向繁荣发展的伟大跨越。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蒋一村时,82岁的退休老人徐林生正在家中整理村史档案。“这村子的名字,是用一位年仅27岁烈士的生命换来的,他叫蒋一,原名蒋学田。”徐老抚摸着自己撰写的村史,声音微微颤抖,缓缓开启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1920年,蒋一出生在咱们这一带,家里是富农,但他心里装的全是穷苦百姓。”徐林生翻着手稿,声音不自觉提高,“1938年,日本人占了南通,他一腔热血参加抗日自卫队,可队伍被国民党收编后不抗日反而欺负百姓,他当即就走了。这孩子,打小就有骨气!”

1941年,听说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蒋一毅然加入革命队伍,同年入了党。在徐林生的讲述里,蒋一的革命生涯满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1942年“二五”减租运动中,他说服富农家庭主动给佃户减租,还组织夜校给农民讲课,用“穷人为什么穷”的朴实道理唤醒群众;1943年日伪“清乡”,他组建“熙江游击队”,一枪未放端掉伪军据点,火烧炮楼逼走敌人;1946年土改,他亲自带着工作队找地主叔祖父算剥削账,还让父亲把多余田产分给穷人,“当时有人劝他‘留余地’,他说‘革命哪能讲私情’!”

故事的高潮,在徐林生的哽咽中展开。1947年7月13日,蒋一带着两名战友越过封锁线侦察敌情,因叛徒出卖被两三百名敌人包围。“他不会游泳,靠战友拉着游过小河,跑了100米左腿中弹倒下。战友要扶他,他吼着‘快撤,这是命令’,自己爬进车篷阻击敌人。”老人抹了把眼泪,“最后敌人残忍地砍了他的头,挂在桥上示众。

他才27岁啊,牺牲那天是1947年7月14日,丁亥年五月二十六——这日子我记了一辈子。”

蒋一牺牲后不久,华东野战军在村里召开追悼会,县民政局局长薛华编的挽歌至今还在蒋一村流传:“四安区界蒋政委,今年二十九岁(虚岁)。参加工作六年多,时刻为着我穷人……”徐林生哼着歌词,指了指村东头的一片空地:“当年追悼会就在这儿开,几百号人哭着喊‘为蒋一报仇’,后来县委、县政府决定把‘熙芳乡’改成‘蒋一乡’,就是要让大家永远记得他。”

如今,蒋一乡经过村庄合并成为蒋一村。“从‘熙芳乡’改成‘蒋一乡’,再到如今的‘蒋一村’,这名字不仅是纪念,更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徐林生说,他撰写蒋一烈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祭文”、参加新四军研究会、参加校外辅导站活动,就是想把蒋一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村名是烈士的名字,更是我们的精神根脉。我们不能忘了这块土地是先烈们用热血换来的,要永远记住他们,世世代代传颂下去。”

时光流转,如今的蒋一村早已旧貌换新颜。走进村里,现代化农业机械在广袤田野里有序作业,一台台智能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彰显着农业智能化的魅力。曾经分散的小块农田,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粮食产量逐年攀升。村里还成立刘桥镇第一家村级新型农业合作社,村民不仅能拿到土地租金,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收入翻番。

除了农业发展,蒋一村的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路边绿树成荫;新建的文化娱乐广场上,村民们闲暇时跳舞、下棋、唠家常,欢声笑语不断;村里还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河道清澈见底,岸边垂柳依依,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蒋一村还获得了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健康村”等称号。

如今的蒋一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闪闪发光。徐林生老人的讲述,让这个以烈士命名的村庄,多了几分跨越时空的温度——蒋一未曾见过的和平生活,正由他守护过的乡亲们一代代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