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森编写
“村庄到村庄,锄头钉耙织成了天罗地网;平原到海洋,钢刀钢枪筑成了铜壁铁墙。日本强盗不要太猖狂,这儿就是你们的葬身场。”这首《坚持苏中疆场》的歌词,正是1943年春南通县抗日民主根据地里,军民厉兵秣马进行反“清乡”斗争准备时的生动写照。
1942年12月,苏中四分区在南通县的十总店召开了地委扩大会议。新调到苏中四分区的吉洛(即姬鹏飞,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外交部长)任苏中四地委书记兼四分区政治委员,吉洛是参加过宁都暴动和长征的老干部,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主持了扩大会议。会上传达了苏中区党委11月在如皋(东)县南坎召开的扩大会议精神,明确提出了为适应反“清乡”斗争严峻形势的需要,在全区迅速开展以“冬防”为中心的“三冬”(冬学、冬耕和冬防)运动的任务和要求。会议决定,为减轻人民负担,提高部队战斗力和领导机关工作效率,并为适应反“清乡”斗争的需要,对四分区各级党政军机构和人员实行精减和调整。
会议结束后,各县随即进行了有力动员,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三冬”运动,取得了较大成效。
通过“冬学”,许多党员、基层干部和民兵识字明理,提高了觉悟,后来都成为反“清乡”斗争的骨干。在“冬耕”中,各地号召群众实行生产自救。1940年后,江海大地的人民群众为了支援抗战,已经作出了巨大牺牲,又逢1942年夏秋粮食歉收,加之日伪掠夺,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为此,各县成立“救荒委员会”组织劝募救济,发行救荒公债等措施,基本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问题,稳定了群众情绪,进一步密切了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冬防”是“三冬”运动的中心。在“冬防”中,各地加强民兵、自卫队等基层武装建设,提出“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的口号,各县警卫团先后派出了干部、战士,配合区乡对民兵进行训练,帮助他们学会使用手榴弹等武器,学会利用地形地貌,侦察伏击、通讯等战术技术。这些活动使民兵、自卫队不但在数量上有了发展,军政素质也有了提高。
1943年3月中旬,中共南通县委在金沙区严灶乡杨家园召开了南通县动员大会,中共苏中区党委书记、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和苏中军区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参加了会议。四地委书记钟民作紧急动员报告,向党员干部提出,在反“清乡”斗争中,要切实做到“县干部不离县,区干部不离区,乡干部不离乡”,并规定3月29日至4月5日为反“清乡”动员周,要求各地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深入群众作紧急动员,做好临战前的准备。粟裕在会上强调:反“清乡”斗争,关键是“坚持”二字,要以公开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要求“每个支部每月至少要杀一个敌人”。
在反“清乡”动员周期间,各地普遍召开乡民大会,做到各级动员、层层发动、家喻户晓。金沙区张沙乡召开800多人参加的乡民大会,会上,民兵、农抗会和开明士绅等代表分别讲话,表达反“清乡”斗争的坚强决心。会上还推出7名代表到各保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进行普遍的反“清乡”斗争动员。
南通县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简明生动的口号,如“开展游击战争,处处打击敌人”“反对敌人抽壮丁,不让敌人造名册”“不让敌人筑篱笆,不让敌人架电话”……同时,县区还分别召集工商业者、开明士绅、爱国知名人士,对他们进行形势教育和民族气节教育,协助他们疏散财产、安全转移。
为了创造游击战的有利条件,各地还发动群众改造地形,把大路改成小路、直路改成弯路;在河道里作暗坝、打暗桩,锯倒河边的大树,以阻挡敌人的汽艇、船只通过;拆大桥、架小桥,变固定桥为活动桥,以便敌来抽去、敌去搭桥,使敌人窜进来后寸步难行。
苏中四地委十总店的扩大会议,为反“清乡”斗争进行了多方面的动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