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
清末民初,外国列强大举入侵我国,疯狂掠夺我国资源,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之际,张謇先生趁丁忧之机,毅然辞官回到故里南通,开始走上艰辛的创业之路,践行其“实业救国”的主张和“建设一新世界雏形”的梦想。
张謇先生在创办大生纱厂之初,就具有强烈的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为不同品种、品质的棉纱分别注册“魁星”“红魁”“蓝魁”“绿魁”4种商标,其中12支纱“魁星”,在1918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大奖,成为海内外驰名商标。
当初,张謇很重视商标图案设计,请来几位画师设计商标,画师们按照民间逢年过节在堂前门上所挂的钟馗像绘成画稿,送给张謇审稿时,张謇看到魁星双目圆瞪,满脸杀气,一副敢于捉鬼的模样,对画师们说,如此凶相谁还敢来买纱。他比画几下,指点画师对画稿进行修改,变成一手执笔、一手持斗,脚踩金鳌,遨游沧海,神态威武,仪态生动的新“魁星”。
张謇在创业期间,还为二厂创设了“寿星”商标,为三厂创设了“三星魁星”商标,为八厂创设了“五彩麟凤”商标,为通燧火柴厂创设了“南通”“龙马”“狼山”“麒麟”“古钱”“织女”“山塔”“长江”“童牛”“童鹿”“牧童”“学童”“渔童”“神童”“童利”“吉利”等富有民间文化韵味的火花商标。“童利”火柴商标画了春风杨柳,两个儿童在乡村河边欢天喜地捧着一条大鱼,隐喻日子红红火火、年年有余。
张謇艰苦拼搏,开拓创新,竭尽全力创办实业、创立品牌,把企业做大做强,使南通成为中国近代轻工业发展的发祥地。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先生把创立品牌、树立厂信作为大生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来抓,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高标准、严要求,亲力亲为,毫不松懈。
一是注重技术进步。张謇先生具有科学头脑,十分重视企业技术进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七月二十三(1907年8月31日),他在大生纱厂召开的第一次股东大会上就提议,应更换新机器,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他对股东们说:“善事必先利器,各股东当以为然。”之前,已委派懂得英文的好友郁芑生去英国购买纺机设备,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多家纺机制造厂,选购的纺机不仅质量好,而且比上海洋行办理的同样纺机省下3736英镑。在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大会上,张謇决定奖励郁芑生。民国二年(1913年),又第二次委派郁芑生前往英国为大生纱厂引进纺机设备。民国八年(1919年),张謇先后从日本、德国购进制梗、制盒制造火柴的机器设备,建办“通燧火柴公司”。在从国外引进先进机械设备的同时,张謇先生还高薪引进国外技术人才:大生纱厂从英国聘请工程师汤姆斯和机匠技师忒纳,还特地造了一座洋楼,请了西餐厨师,专门伺候。汤姆斯年薪5292块银元,忒纳年薪1000块银元;通燧火柴厂从德国聘请技术人员齐克菲负责生产工艺,并以技术入股形式聘请曾在宁波、杭州、上海3家火柴厂工作,被称为“火柴总工”的杨义忠,到通燧火柴厂具体负责生产经营。这些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成为张謇创立品牌、实业发展的支撑力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