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国
《两淮通州金沙场志》“归并西亭场-古迹”中记述:“西禅寺在西亭场西南,离场三里。”又云:“海门古刹有三寺:一在石港,名广惠寺;一在土山;一在西亭下场。”这是贡生邱标在清嘉庆《两淮通州金沙场志》“西禅寺”条目下,所谓“海门古刹三寺”北迁通州三地的记述。
此处的“土山”是指今兴东街道的东土山(位于今兴东机场西南侧),建有“东土山三禅广惠寺”;在“西亭下场”的寺庙即今西亭镇西南的“西禅寺”;而“石港广惠寺(今称广慧禅寺)”在此处竟也被列入了“海门古刹三寺”之一。(注:“石港广惠寺”究竟是唐初行宫改建,还是所谓“海门古刹”迁建,因涉及方方面面的考证,十分复杂,本文不予涉及。)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古海门县治四迁金沙场南。据清道光《海门县志》记载,随县治迁建的有28座寺庙道观。其中就记有“广惠寺”(时在利和镇)和“西禅寺”(时迁建在金沙场南海门县城内西北隅)。
清康熙八年至十一年(1669~1672年)前后,江溢,古利和镇没江。(金沙场南的)古海门县城亦“为潮所坏”,五迁永安镇(今先锋街道东南的永安村),并省县为乡,归并通州。明嘉靖年间,随迁的寺庙道观,或水毁,或四散于金沙场各处,或迁建于永安镇及今兴仁镇周围。
清道光《静海乡志》记载,“广惠寺在兴仁镇东六里、西禅寺在兴仁镇东十余里……俱移建”。
再查阅清宣统《通州水陆道里详图》,发现在今兴仁镇东(偏南)六里,即今兴东东土山的位置,的确有“东土山庙(今称三禅广惠寺)”;在今兴仁镇东(偏北)十余里,即今西亭镇西禅寺村的位置,的确建有“西禅寺”。
清道光《海门县志》和《静海乡志》,连续记载了“广惠寺”“西禅寺”这两座古寺的迁移情况和方位,明确说明这两座古寺移建自古海门县,为“海门古刹”。
即在清康熙八年(1669年)左右,利和镇没江后,广惠寺在兴仁镇东(南)六里重建,今称“东土山三禅广惠寺”。该寺重建至今,约有350年的历史。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古海门县城为潮所坏后,五迁永安镇。根据清康熙《通州志》记载,“西禅寺”亦随迁永安镇(随迁永安镇的寺观除西禅寺外,还有关帝庙、城隍庙、三官殿、白衣庵即大士庵等)。
清雍正二年(1724年),永安镇“复圯于江”。海门县民大量移居徐涧(即今兴仁镇)。“西禅寺”则北移至今兴仁镇东(北)十余里,即今西亭镇西禅寺村重建。故,西亭镇“西禅寺”移建至今,约有300年的历史。
兴东东土山三禅广惠寺及西亭西禅寺的前身,若向前追溯,最初均为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建的古刹,历史相当悠久。后从元朝末年起,因古海门县境不断坍江,两寺不得不随古海门县城一路西迁。到清康熙、雍正时期,分别落脚在兴东和西亭二地,如今香火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