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华展示着抗美援朝和平鸽章。 钱吴蝶 摄
在西亭镇亭东村,一位98岁的老人静静守护着满盒勋章,这一枚枚勋章背后承载着一段段珍贵的记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深山剿匪到抗美援朝,刘学华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铮铮誓言。
“不服气”的抉择:18岁扛起家国仇恨
1945年的春节,刘学华瞒着家人,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南通警卫团。“日本兵杀人太多了,南京大屠杀杀了三十多万人,连孩子都不放过……”谈及参军初衷,刘学华双眼仍迸出怒火,“日本鬼子的行为太恶劣了,我们就是不服气!”在那个血色年代,无数像刘学华一样的青年将“不服气”化作刺向侵略者的刀锋。
夜袭,是刘学华对抗日战场最深的记忆。“打日本兵的时候,我们专挑晚上动手,探清楚敌情,发现他们人少我们就攻打过去。”刘学华回忆道,寒冬里潜行、冰河中爆破……这位“不怕死的新兵”在一次次历练中很快成长起来。
在解放石港的战斗中,刘学华冒着严寒沉入冰河,炸毁敌方6个碉堡,为部队的前进打开了通道。这次战役,他手臂负伤,荣立二等功。“不管哪一仗,都很艰苦。”刘学华撩起衣袖,露出了手臂上的伤疤,“我身上被打了两个‘洞’,一个是在石港负的伤,另一个是抗美援朝时负的伤。”圆形的弹孔痕迹成了他身上永不消失的“勋章”。
铁血征程:从淮海战役到上甘岭的信仰之路
1948年冬,刘学华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此时的他已经从“新兵”升任为班长,带领着全班牢牢守住了阵线。淮海战役胜利后,他又响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参加了渡江战役。“国民党为什么失败?因为老百姓的心在我们这里!”解放战争中,刘学华带领着班组穿梭于枪林弹雨中,见证了民心所向的力量。
1949年10月1日,作为战争英雄的刘学华站在天安门广场,亲耳听着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那一刻,他感觉所有的牺牲都有了意义。“当时我们排好队站定,朱德总司令坐着汽车从我们面前经过,我们向他敬礼,他向我们招招手说‘好同志’,大家开心地笑,举枪欢呼。”刘学华回忆着,眼眶中隐隐泛出激动的眼泪。
1950年,刘学华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一线,三年多里参加了20多场大小战役。在朝鲜战场上,刘学华作为排长,在一次重要战役中主动请缨,带领突击队夜间上城,剿灭百余名敌人,夺取碉堡,缴获机枪,但他也负了重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甘岭战役,当时战况很激烈,几十架飞机连续轰炸我们阵地几个小时,飞机轰完炮兵轰,坦克后面还跟着步兵……”面对美军凶猛的进攻,刘学华凭借着经验减少伤亡,带领战士死守阵地。战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和抗美援朝总指挥彭德怀亲自慰问,“我向他们敬了两次礼,他们喊我‘好同志’,说我领导大家打美国兵很英勇。”刘学华回忆道。
勋章无言,精神永续
1955年,原本在京工作的刘学华主动返乡务农。“农村生产也是干革命!”从战场到田间,他带领乡亲们生产、种粮,将军事化管理融入农业生产。他存放勋章的盒子里有国庆纪念章、剿匪胜利章、抗美援朝和平鸽章……每一枚都是国家历史的见证。“过去,战争中的人不怕牺牲,努力打日本兵、国民党、土匪,自愿报名去朝鲜把美国兵打跑了,就算是自己身上被打出了几个‘洞’,还照常打敌人。”刘学华抚摸着勋章喃喃道。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刘学华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回忆,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告诉后人:英雄从未远去,老兵精神就是永不屈服的民族脊梁。
记 者钱吴蝶 袁志林 倪晨阳
通讯员钱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