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广覆盖多层次普法 不断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和素养

发布日期:2024-12-23 作者:通州区人大法制工委 张晓燕 阅读:70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这一重要部署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新定位、新思路、新要求。与时俱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提高新时代全民法治素养的关键举措。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如何探索构建符合时代需要、彰显中国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新路子、新模式、新体系,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引领性、先导性的现实课题,需要我们运用整体思维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法治宣传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法治宣传,可以增强公民法治意识、推动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现代社会,法治宣传对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权益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通州法治教育宣传工作通过严格普法制度压实责任、区分普法对象分类施策、创新宣传模式扩大受众、坚持成效导向打造品牌等,构建了广覆盖多层次普法体系,不断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和素养,实现用高质量普法支撑和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但从整体来说,普法基础仍有待增强、普法覆盖面还不够广、法治文艺产品有待挖掘,法治宣传教育的广泛性、渗透性还需强化。因此,需要采取务实举措解决普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广覆盖多层次普法形式,推动全社会法治意识和素养不断提升。

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夯实普法责任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思想的统领性地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统一的思想基础确保全党的政治团结和行动一致,共同致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要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在法治建设中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进一步健全普法工作评估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将法治宣传教育的“软指标”变为“硬任务”。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机制,健全年度普法任务清单和履职报告评议制度,层层压实普法责任,积极构建新时代大普法工作格局。扎实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八五”普法规划落地落实、法治宣传教育走深走实,推动法治通州建设,提高全民的法治素养。

遵循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普法针对性。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同时,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逻辑基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鲜活实践主体、最高价值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发展的真正推动者。在实践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新时代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在全民普法中,要遵循以人为本、因需施教的原则,聚焦重点群体,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普法宣传产品。要突出宪法宣传,弘扬宪法精神,完善宪法宣传阵地。重点关注“电信网络诈骗”“道路交通安全”等群众身边突出问题、群众关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紧扣企业经营管理、合同履行等环节的法律需求,组织司法人员、律师、法律工作者走进企业,在增强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的同时,帮助企业提升防范法律风险能力。

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增强普法吸引力。积极探索普法宣传形式创新,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实现普法模式科学化、普法手段现代化。注重普法内容的严谨性与表现形式的生动性相结合,增强普法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如:通州人大结合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司法行政干警走进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以人大访谈、情景剧等形式对消防安全、反诈知识等加以宣传,普及生活基本法律内容,提高法治观念意识;针对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坚持预防为主,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结合“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系列普法活动,扩大普法影响力和覆盖面。大力发展法治文化,把法治元素融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发展等领域,推出富有时代特色、地方品位的法治文化体验线路,让法治可看、可听、可触、可体验,形成尊崇法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新媒体充分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以互动模式增强吸引力。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引导公众对法治问题的正确理解和理性看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众法律素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法治的良好氛围。

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普法实效性。基层法治人才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主要力量,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法治宣传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提高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法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治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力度和创新度。要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统筹协调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网格员等队伍,鼓励和引导各类法律服务人员和法律专业师生加入普法队伍,扩充法治宣传教育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壮大社会普法力量。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对照全区“八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协作配合、推进联动普法。各行政执法、司法部门要整合内部资源,积极推动业务部门在执法、司法中普法,在普法中执法、司法,结合身边案例深入开展以案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