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比农民还农民的植保人员

发布日期:2018-07-31 作者:徐艳梅 阅读:1109


  这几天高温,太阳一出来就晃眼,农民朋友们都不高兴下地,但有这么一群人,却比农民下地更勤。

  区农委植保站的工作人员在副站长易红娟的带领下,早早地就来到金沙街道金北村的试验田边,套上防晒服,戴上帽子,穿上雨靴,下到稻田里,检查病虫害情况。自水稻栽种开始后,植保站的工作人员就开启了每天下田的模式。其实当天早上6点就已经有一拨人先去田里赶蛾子了。所谓赶蛾子其实是飞蛾调查,必须在气温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对附着在水稻上的飞蛾进行驱赶,根据飞蛾的数量推测其产卵期、孵化期等,找到虫害发生规律,再据此给出防治方法,在最佳时机打药,用最少的药获得最好的效果。

  易红娟和同事们弯下腰查看水稻病情,一人用托盘拍打水稻看虫数,一人记录。过一会儿换个地方继续进行,直到十点多才结束。其实他们全年都要下地,只不过因为水稻病虫害尤其突出,仅稻飞虱就有几十种,所以他们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都要密切关注。试验田是植保站每天必去的,采集的数据将作为全区稻田病虫害防治的参考,而每个月的4日、9日、14日、19日、24、29日则是普查的日子,他们必须跑遍全区,因为地块多,普查日他们一整天都会在地里。“热!当然热,不过这是没办法的事。”工作人员周浩摘下把脸遮得严严实实的帽子笑着说,他2014年才到植保站工作,大学学的就是植保专业,读研期间经常到田里实习,对于晒太阳是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其实我们比农民还农民,农民这个时候还没我们下地多呢,哈哈。”

  一整天在地里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去年江苏卫视有记者跟拍了植保站的一天,恰是最热的时候,最后连“久经沙场”的记者都快吃不消了,“我们是习惯了,反正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我们都在田里,到10月份才结束。”易红娟抿着嘴笑,她从事这项工作已经21年,最美的年华都在农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保证水稻优质高产,让市民们能吃上少打药的好米,热点又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