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州已经进入发展模式的转型期、企业升级的关键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依靠土地、人力、能源资源等传统要素支撑的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重制约。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聚力创新,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明确通州要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的发展动力,争当创新驱动的示范。未来几年是我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胜时期,唯有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才能成功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确保通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通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利条件
1.基础条件不断优化。我区在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市区多条主干道相继东延,通州城区龙盛大道向西拓展,全面融入主城区步伐不断加快。优越的区位条件为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比重由2011年的34.4%上升到2016年的46.3%,增速明显,接近苏南平均水平。较强的科技实力为我区创新驱动发展安装了加速引擎。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59家,已组建家纺、建筑、船舶海工三大产业研究院,拥有7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两家国家级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两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持续增强的创新能力为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通州与苏南创新示范区的比较劣势
1.人均产值差距明显。我区2015年人均GDP8.2万元,仅相当于苏南同类地区平均水平的64%。
2.产业结构尚不合理。2015年,我区第三产业占比为43.5%,明显低于全国50.5%、全省48.6%的平均水平。
3.创新人才储备不足。苏南地区依靠其强大的财政扶持力度和良好的创新创业软环境,对高层次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相比苏南发达县区,我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较为乏力。
4.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我区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约为23.5亿元,仅相当于昆山的39%、武进的46%,差距明显。
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对策建议
回头看成绩斐然,左右看差距不小,往前看任重道远。创新已经成为各地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为此我们提出“五个加快”的建议:
1.加快完善创新指标体系。我区在主要创新指标的修订上,既要尊重自身发展现状,但更要紧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标指标,否则的话,会面临与苏南经济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新部署、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地区发展大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2.加快引进创新人才团队。我区在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软硬环境与苏南相比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更要以千金买马的胆识,努力创造政策的比较优势,吸引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及其科技成果向通州汇聚。要积极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3.加快培育创新企业集群。大力推动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让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谋创业、自我提升、自有标准的企业加速涌现。一要推进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二要鼓励企业全方位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三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增加创新投入。
4.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一要做大做强我区家纺、建筑、船舶海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优势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二要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微电子等新兴产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三要着力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融合,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科技型服务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培育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品牌,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
5.加快激活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完善政策体系。积极复制推广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关村“6条政策”,在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力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用于科技人才发展。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健全科技公共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三大平台”,加快构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打造一批集聚创投、风投机构的财富中心,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增强对创新驱动的支撑能力。三是健全管理机制。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深化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改进科技项目评价办法,提高资金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