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明晰思路 创新举措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发布日期:2017-01-12 阅读:853

“十二五”时期,我区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增收的势头减弱,形势相当严峻。如何明晰新思路,采取新举措,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特点

2015年,通州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0元,同比增长9.1%。2016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21元,增长8.6%。

1.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力,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和产业转型,农民工技能素质、文化层次不高等弊端开始显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幅度减小。

2.家庭经营收入中非农产业占比大,但增收空间有限。受宏观经济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虽然有一定增加,但增收空间越来越小。

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但所占份额依然很小。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的较快增长得益于各项惠农政策的短期叠加,随着这些政策边际效应的显现,政策性增收的空间将逐渐缩小。土地资源不能更好地变为资本和资产,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理财渠道狭窄,财产性收入构成相对单一等是农民财产性收入较低的主要原因。

二、农民增收的难点

1.农业收益风险波动大。许多在家务农的农民,种植、养殖的规模不大,经营效益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大。近两年水稻、小麦收获期连续遭受降雨影响,许多农场主成片的水稻、小麦没有及时收获而发霉腐烂,粮价下降,农场主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我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存在“兼营化、女性化、老龄化、低文化”现象,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农业经营效益难以实现大幅度增长。

2.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我区农民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60%左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速减缓,一般加工业、制造业方面产能过剩,房地产业调整,导致就业减少,从而使这些在建筑、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务工的农民收入降低。

3.农村二三产业带动作用小。南部地区家纺产业较为发达,形成了纺织、印染、缝纫、拉链、包装、仓储、物流等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川姜镇90%以上农户从事家纺及关联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农民收入监测点监测显示,川姜镇义成村1~3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15651元,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产净收入13214元,占84.4%。但东部和北部地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带动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

1.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支撑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进一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力发展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2.加强引导扶持,推进农民自主创业。近年来,我区通过优惠的扶持政策,发展了一大批设施农业项目,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项目63个,但大多为外来人员创建。下一步应突出政策导向,以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加大培训力度,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本地农民、在外能人、大学生村官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让农民自主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3.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要充分利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契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和动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营销增收。

4.突出重点群体,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对低收入群体,要深入开展结对活动,帮助寻找脱贫路径,突出项目扶贫,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在项目遴选的精准性、载体带动的实效性和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上下力气。对纯农户家庭,要引导他们向职业农民转变,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的高效种植养殖业,增收的空间将更广阔。对外出务工群体,要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土地流转、金融、税收、创业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