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9岁的殷秀才老人是十总镇张沙村村民,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十几年来,他辗转全镇大部分村庄,整理完成了40多万字反映十总镇民俗民风的《留痕》和《留声》两本书;最近,他又完成了20多万字的《通州三百六十行》书稿,为通州民俗文化传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这本书写的是通州的三百六十行,内容包罗万象,共有43章360个小节,农耕、煮盐、饮食、祭祀、医药等各行各业,你都能看到。”拿着自己刚刚完成的《通州三百六十行》手稿,殷秀才老人自豪地说。
作为地道的十总人,殷秀才从小深受当地民俗文化的熏陶。在十总镇文化站工作30多年的经历,丰富了他对家乡民俗风情的了解。1998年,退休后的殷秀才积极搜集、挖掘、考证地方史。他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都是“民俗”。于是,他萌生了写本书的想法。
随即,殷秀才老人开始“深挖细找”即将散失的民俗文化。“所谓整理材料,其实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可参考的资料基本没有,要写出民俗特色,谈何容易!”他说。当时已近古稀之年的殷秀才,感到时间已经不容许他“慢慢写”了。他白天一个村一个村地去搜集材料,晚上便加紧撰写,终于在2012年完成了既定计划。
翻开《留痕》,里面详细记载了十总地区消失的地名行业、平民穿戴、大众饮食、风俗习惯、老镇钩沉等社会万象。在《留声》中,殷秀才则集中辑录了一批歌诀以及与民间风俗有关的《荷花盘子舞》舞曲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材料的历史价值也与日俱增。
《留痕》和《留声》的写成,着实让殷秀才激动不已,毕竟自己的心血有了成果。但殷秀才没有满足,他意识到随着许多熟悉的老一辈人渐渐离去,有些行业将面临失传。于是,他决定写一部《通州三百六十行》。
“我们通州有江有海有内河,非常丰富。比如渔民职业平常不叫渔民职业,过去只知道叫捕鱼,有下海捕鱼的、有到江里捕鱼的、有在河里捕鱼的,名字都不同。再比如,赶海就是到海里去弄鱼,下海是弄文蛤,两者都有区别。”殷秀才介绍说。
通州历史悠久,各类行业五花八门。面对庞杂的行业文化,工作量可想而知。殷秀才一有空就入户采访老人,写书则是后半夜在电脑前完成,自己写、自己编、自己排版、自己设计。“像这张辋子图就是我画了以后通过扫描仪扫好后再变成电子文件的。”老人边熟练地操作电脑边说,“这个辋子是老古董,过去打水用的,早就‘销声匿迹’了,你们年轻人根本没见过。”
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陶国良表示,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民俗只能从一些八九十岁老人的记忆中搜寻,如果没人记录、整理,很可能就永远失传了。这本书可以说是“抢救性”记录,为通州文化底蕴的发掘作出了贡献,很有意义。
“能够把一个东西记好写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也是写的人最高兴的事情。因为能留下这些过去曾经有过的东西,让这些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我们才能赋予通州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其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殷秀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