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半,张丽英就来到通州区第二人民医院,推开一扇扇铁门,进入自己负责的病区,简短交接后,开始查房、写病历、与同事讨论治疗方案……这样日复一日的工作,一晃就是26年。
张丽英是通州区第二人民医院的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初见时,她身穿白大褂,顶着一头干练的短发,笑意盈盈地等在病区前。“不要怕,这里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张丽英一边说一边拿出钥匙打开了精神科病房女病区的铁门。“我们这里都是封闭式管理,这些铁门要用特定的钥匙才能打开,为的就是防止病人突然发病跑出去,失去控制。”张丽英解释道。
走进病房,正是病人吃药的时间,她们三三两两,或站或坐,见到张丽英后呼啦一下都涌了过来,有的和张丽英打招呼,有的询问自己家人的情况,很是熟络。“虽然他们是精神病患者,但不发病时,和正常人差不多。”张丽英告诉记者,目前精神病很难彻底治愈,不过只要按时吃药,大多数患者病情都可以控制,因此看护病人吃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让精神病人吃药,需要跟他们斗智斗勇。“精神病患者认为自己没有病,所以会抗拒吃药,我们每次都要看着他们吃下去才放心。”张丽英笑着说,“有些病人很聪明,会把药藏在指缝里、吐在杯子里,还有放在牙龈上,即便你让他张开嘴也不一定会发现。”这个时候,这些精神病人在张丽英眼中就像孩子一样,让她又好气又好笑。
在精神科工作是需要勇气的,这里的病人大多患有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抑郁、妄想、冲动。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者,张丽英受到过各种各样的言语和肢体暴力,但她从未抱怨过,仍然一如既往地悉心照料病人。“被吐口水、揪头发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多数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都是疾病所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护好自己。”张丽英坦言,精神病人在发病时身体和行为不受控制,并且在清醒后往往不记得自己发病时做了什么,张丽英有时候向病人描述他发病时的状况,他们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他们已经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了,很可怜,我们作为医生一定要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多一分爱心。”张丽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在二院工作期间,经常自掏腰包给病人买衣服、采购生活用品。“有些病人没有家人,换季的时候没有衣服穿,我们几个同事就筹资给他们买些衣服鞋子。有个别病人在我来之前就住在这里了,我们每天跟他们相处,时间久了,也有了感情。”
如果说精神病人是这个社会的边缘人群,那么精神科医生在医疗体系中也是对等的弱势群体。与内外科等同行相比,精神科医生的职业生涯枯燥而充满风险,备受偏见。“很多人认为我们二院就是疯子的集中地,每次说到自己的职业,别人就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我,这种有色眼镜对病人、对我们都是一种伤害。”谈及此处,张丽英显得有些无奈,“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这里年轻的护士都找不到对象,许多人听说要与二院联谊,都一口回绝了。”虽然社会上的偏见让张丽英委屈不已,但是她坚持向身边的亲友科普。“不少患者是因为以前受到过伤害,产生了心理创伤,我们应该理解同情他们,而不是逗乐取笑。我想尽力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知道,精神病人也是普通人,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张丽英感慨道。
工作这么多年,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委屈更有自豪。“每次看到病人经过治疗后出院,与家人团聚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特别高兴,觉得这么多年的坚持,值了。”怀着这样的大爱,张丽英坚持了26年,并将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