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春风裁作采风笺。近日,一场以“文脉通州·时代新韵”为主题的联合文学采风活动在我区举行,通州与海安两地作协首次跨区域联动,20多名作家组成的采风团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笔墨记录时代新声。
海安是“文学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有一支活跃的文学创作队伍。海安作家来到通州,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学行走,既触摸了千年古镇的岁月肌理,也见证了现代产业的创新脉搏,更在江海交汇处勾勒出新时代的文学图景。
采风首站来到二甲镇正兴染坊。悬挂蓝印花布的院落里,靛蓝染缸蒸腾着草木清香,作家们目睹了“刻版-刮浆-染色-晾晒”的工艺流程(见上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振兴指着《龙凤呈祥》介绍:“这幅作品的模板就要雕刻15天,每个镂空处都要保证染料均匀渗透。”海安作家吴晓明俯身细观晾晒架上随风轻摆的蓝布,惊叹于纹样中暗藏的南通方言谐音密码。
走进余西古镇,明代运盐河畔的龙街蜿蜒如带,采风团在石板路上与历史邂逅。孝子牌坊前,作家们纷纷拍照,感受着时光留下的印痕。海安诗人童国华驻足良久,思绪从现代飞向久远,仿佛已经化作新诗意象。
南通家纺城——这座“世界第三大家纺中心”,以其蓬勃的产业生态与历史纵深,展现了从“乡村绣品”到“全球家纺航母”的壮阔图景。作家们深刻感知到,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草根智慧与尖端科技交融,织就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极具样本意义的产业画卷。
通州区作协主席刘伯毅说:“我们要写的不仅是一布匹的故事,更是经纬与数字交织间一个传统产业的再崛起。”
在张謇祠堂、状元书坊,作家们凝视着张謇的家谱、书札,泛黄纸页上张謇的手迹让人浮想联翩。从张謇开启南通纺织业先河的实业报国到通州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这片土地始终涌动着敢为人先的基因。
暮色中的开沙岛展开梦幻画卷。采风团沐浴江风,穿行于洲际梦幻岛的紫藤隧道。作家于学基将花的美好留存于手机里,并翻出新近的紫藤花画作,向大家展示。
开沙岛乒乓球训练基地充满动感韵律。作家们不胜感慨,银球飞舞处尽显乒乓风采,通州热土上跃动国球心跳,每寸胶板都镌刻着拼搏的基因。
此次采风是通州海安两地文联深化两地文艺交流的创新实践。海安市作协主席周花荣说:“两地作家将在创作中建立‘文学共同体’,让江海文化在碰撞中升华、共融。”通州区文联主席许君表示:“我们特意设计了‘传统非遗-历史遗存-现代产业-生态文旅’立体路线,希望作家们感受通州‘从历史深处奔涌向未来’的发展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