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爱国精神还体现在注重发挥历史遗迹的爱国教育功能。1915年,南通当地重建文天祥渡海亭,张謇欣然命笔,作《重建成宋文忠烈公渡海亭记》,文中表达了他对英雄的仰慕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1919年,张謇为明代抗倭英雄曹顶修建曹公祠,并撰写碑文,痛陈明代倭寇侵扰我国沿海的历史,讴歌曹顶重创倭寇的业绩,“士果如顶,县之人能以重顶者自重如顶,渊其智,岳其气,一夫而万夫,一世而十世,其可也,何有于国仇”,鼓励乡人传承和发扬爱国精神。1921年,张謇为曹公祠题写“匹夫犹耻国非国,百世以为公可公”的联语,勉励国人勿忘国耻。
明清更迭之际,传统儒家思想得到继承和发展,出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等思想,曾活跃一时。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最早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然而亭林匹夫兴亡有责之言,藜洲原臣视民水火之义,固常闻之而识之矣。”这是张謇在《柳西草堂日记》中写的一句话。19世纪中叶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出生于1853年的张謇,从孩童到少年、再到中年,先后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且一次比一次加剧。张謇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对国家、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便不能在战场上挥戈杀敌,也自觉肩负爱国之责,以实业救国。
张謇自觉抵御外侮的实践,是张謇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在朝鲜的吴长庆幕府中还是在乡里办团练,张謇始终保持着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惕态度,并通过弘扬曹顶的抗倭事迹,引导官员和民众增强爱国自觉。正是通过这些实践中的深入思考和深刻认识,张謇“实业救国”思想才更加坚定,即便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也矢志不渝、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