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二甲地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盐味”浓厚。千年古镇余西是有名的盐商重镇;袁灶,顾名思义,烧盐之灶;宋、元、明三个朝代,盐业生产实行团煮制度,灶户分散制卤,聚合煮盐之处称“团”,正是北团镇之“团”,北团镇亦是煮盐之地。余西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古名“余庆”(庆余),始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古镇是基于居民以煮盐为业逐步发展形成的。随着盐业生产规模扩大,元代余庆场一分为三,即余西、余中、余东三场,余西场为原余庆场主体。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余西课盐司设立。清乾隆元年(1736年)将余中场归并于余西场,使余西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随着海岸线的继续东移,盐场逐渐衰落。
从余西古镇顺着运盐河北沿往东约1000米,有一块濒临运盐河的高地,那就是古来闻名遐迩的余西“六甲盐包场”遗址。清末时期,海势已东移,有人在此择地开建余西堆盐储存重地。场北边开挖了一条东西走向的“盐兜沟”。挖沟取土高垒场地,形成盐场高地,以避水涝。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大水,全乡受淹,独此处安然。
盐包场往东百十步,有一条宽阔的牛车大道,往北直与范公堤相接。当年牛车轱辘,一车又一车的散盐络绎不绝运到此处,场中盐垛高积如山。盐民用篓筐一担又一担挑到船上,西运而去。在盐车路与盐场中间,有一爿盐店,不少盐小贩前来肩挑贩运,也有腌制蟹酱、蟛蜞的业主直接前来购买。当年车船如梭,商贾如云,热闹非凡。
二是水乡特征突出,江海陈迹明显。境内有大小河沟潭湾上千个,坝桥涵闸亦上千座。特别是江湾、海梢子,无人工斧凿之痕,如弯走的“龙游沟”、特别流向的“斜河”,还有顾名思义的“海界河”“潮沟”“港河”等,足见江海之陈迹斑斑。
在二甲镇袁灶东南部南海(长江)之滨的南海村,原有一个利和镇,唐代中期(约公元九世纪)已是个很兴旺的市镇。镇区建筑规模宏大,堆土成山,筑庙宇、修祠堂,建有广惠寺、庆真观等寺庙道观,松柏葱茏,香火鼎盛。嘉靖八年(1529年),通州判官史立模为防御倭寇侵犯,于该镇建楼作瞭望报警之用,楼名“怀范”。“范”即宋代筑堤捍海的范仲淹,表示“怀贤于既往,防患于未然”。利和镇实为米盐鱼稻商贩辏集之区,居民环镇而食者数百余家。
从元代至清代初年,通州地区曾数十次受长江大潮所侵,部分土地坍入长江。利和镇也屡有江潮之患。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江潮暴溢,岸坍堤崩,利和镇一下子就被凶猛的潮水吞没了。现在的“水流镇”镇名就是让人们记住过去在这块地方,水流冲没了利和这个古镇。
三是庙宇众多。全镇新中国成立初大小庙宇、祠堂、道观、香台有近百座,仅余西古镇就有20多座。二甲香光寺是通东地区规模较大、颇有影响的寺院。
香光寺原名“香光莲社”,是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通州师范学校校长,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江谦(字易园),应僧众邀请来院讲经时所题。1991年,扩大重建后的香光莲社定名为“通州市香光寺”,该横匾题字雄浑健美,为全国佛协主席赵朴初所亲书。
香光寺占地53.58亩,建筑面积5700多平方米,全寺建筑轴线层次分明,自南向北依次为九龙壁、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及三圣殿;两旁先后配以尊胜幢、大悲幢和钟楼、鼓楼及前庭后院两厢楼房4幢;西偏院前为石牌坊,中间为弥勒阁,后为卧佛楼及膳房。寺院主要建筑为明清风格,殿堂雄伟,佛像庄严,四季松柏滴翠。
二甲地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引人自豪。古代有著名抗倭民族英雄曹顶,明末清初的说书大师柳敬亭(原名曹永昌),民间智儒曹秀升等;现代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理治(朱明勋),革命前辈马一行,佛教高僧觉正等;当代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建明,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陈冀平,江苏省原副省长、民盟中央副主席曹卫星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间沧桑,催人奋进。21世纪的二甲镇已成为南通市中心镇,入列“全国文明卫生城镇”“省文化体育先进镇”,人民生活进入了全面小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