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金沙镇并不是正场迁来的(一)

发布日期:2024-12-18 阅读:588

编者按

在7月至8月期间,本栏目刊发了《明嘉靖年间金沙迁场考》,引发大众关注,有读者提出不同意见,现将读者来稿予以刊登。

“运盐河畔”文化副刊自创刊之日起,就高举本土文化传承的大旗,一路走来,也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认可。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喜爱通州本土文化的人士因缘际会,成就了我们这个百花齐放的平台。

我们希望,在“运盐河畔”,大家能与本土文化双向奔赴,碰撞出更多火花,不断增进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归属,真正点燃本地文化火种,激发文化更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江海文化研究》2024年第四期登载顾建国撰《明嘉靖年间金沙迁场史探究》(以下简称《迁场史探究》)。我们阅读后觉得,文章展示《顾氏宗谱》记载的“八世祖公顾应璜升授本省衙门巡检司,曾奉石港李分司(命),将正场衙门移居金沙场”,乃有新发现。

但是,文章将新发现推论为“金沙镇是从正场北迁(金沙)便仓的”,还说:“笔者经过考证,发现古金沙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在现在的金沙镇”。

我们认为,《迁场史探究》所作的上述推论不符合客观事实。

首先,错误解读明嘉靖《两淮盐法志·金沙场图》。

《迁场史探究》将明嘉靖《两淮盐法志·金沙场图》作为迁场的“直接证据”,认为金沙场图显示“与现实中的正场现状是吻合的。所以可以说明,明嘉靖及以前年代,古金沙在正场。”“此图又显示,金沙场从正场北迁到便仓(场)后:场署东有五圣殿、龙王庙,场署西北有上真殿。这与今金沙镇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说明,古金沙是从正场北迁金沙便仓(即今金沙镇)的。”

但据作者在其他媒体透露:《顾氏宗谱》记载的“迁场”时间是1602年。《两淮盐法志》成书早于“迁场”50多年,不涉及“正场衙门移居金沙场”,所以,《迁场史探究》将《两淮盐法志》作为迁场的“直接证据”并不真实。

明嘉靖《两淮盐法志》本于1490~1491年编撰的明弘治《两淮运司志》,但《两淮运司志》未脱稿,创修人徐鹏举升太仆寺丞去。明嘉靖《两淮盐法志》修补完善了诸多内容,连书名都改了,是目前完整保存的最早的一部《两淮盐法志》,也是最早记载金沙场盐课司地址的史志。

《两淮盐法志·金沙场图》描绘了整个金沙场,凸显了金沙镇的地理位置。图中心标注的“盐课司”,地处北运盐河的北岸,场署北是石港新堤(惯称范公堤),场署东南有三圣殿、龙王庙,场之南还有从余中迁来的海门新治,场之西北与西亭场界毗连。场署的西南有8条港,由东到西标注港名的依次是瞿灶港、东唐灶港、西唐灶港、姜灶港、丘灶港、冯灶港、周灶港等。而正场地处姜灶港的西北、运盐河的南岸,图中没有标示正场的具体位置。

明嘉靖《两淮盐法志》含《金沙场图》,无论在成书时间上,还是在地理位置、地形地物上,都没有反映“金沙镇是从正场北迁(金沙)便仓的”,反而证明了金沙镇在“迁场”之前就存在于现今位置,且已设有盐课司。

其次,混淆金沙场、金沙镇、古金沙等名称的概念。

《迁场史探究》展开的论述里,出现了与《顾氏宗谱》所记载的“正场衙门移居金沙场”不相符的表述:

“古金沙是从正场北迁金沙便仓(即今金沙镇)的”;

“金沙场从正场北迁到便仓(场)”;

“金沙场署由正场北迁便仓”;

“金沙从正场北迁便仓(场)”;

“金沙镇……由正场迁来”。

《迁场史探究》提及 “古金沙”“金沙场”“金沙”“金沙镇”等,这些名称虽然都有“金沙”二字,但它们的含义不相同。

金沙场前身是布洲场。金沙场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命名至1912年撤销,有930年左右的历史,为古通州(即南通)最早建成的七大盐场之一,地域范围覆盖金沙镇、镇(正)场、姜灶港、观音山等地。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西亭场因海岸东移、产盐减少而被裁撤,并入金沙场,金沙场的地域范围有所扩大。

金沙镇是金沙场中的一个主要集镇,前身称唐灶(煮盐亭灶之一),先民聚居而为墟市,1392年设金沙场盐课司后取名金沙镇(习俗上时而也称为“金沙场”),逐渐发展为名闻遐迩的通东重镇。2015年通州区城市规划调整撤销金沙镇建制,新建金沙和金新两个街道。

古金沙是金沙场的俗称,金沙场有多大多久,古金沙就有多大多久。古沙是金沙的别名,清嘉庆五年(1800年)《两淮通州金沙场志》记载:“金沙亦称古沙”,现今金沙街道微信公众号取名“古沙新韵”。

再次,推定“迁场”时间亦缺乏史实依据。

《迁场史探究》称:“可以认定,金沙迁场的时间应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到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之间。”“最可能是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即海门迁县的同一年迁场的。”

《迁场史探究》发表之前,作者写了“明代金沙场迁场事迹初考”向他人征求意见,“初考”中有顾应璜生卒时间的记述:1543~1614年。顾应璜于1543年出生,1551年才8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