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布日期:2024-12-02 阅读:735

通州区委党校 李进儒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和外延、方法和路径,作出全面阐释、系统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使命感、紧迫感,进一步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加强战略谋划统筹,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谋划、久久为功。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各地常基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发展机遇等因素考虑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如当下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成为各地重点布局的热门产业,这是产业政策引导下各地把握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作出的“理性”选择,但这一过程中难免出现产业同质化现象。产业过度同质化会导致无序竞争,带来激烈的招商引资“争夺战”,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最终阻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好重点、路径和节奏。深入调研、精准施策,把握好发展过程中的“立与破”“取与舍”“同与异”,“发挥比较优势,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一哄而上“齐步走”“抄作业”。经济实力雄厚、科研力量强大、创新环境良好的地区,要强化产教研政合作,促进科技、产业、人才、金融良性循环,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急先锋”。各地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在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寻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突破口,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好扎实基础。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能。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一方面,要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作用,解决学术行政化、科层制等问题,推动科研管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重当前向重长远转变,给予高校科研人员长周期、高强度的稳定支持,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让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潜心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促进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筑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具备扎实的产业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抓牢传统产业这个“基本盘”,充分挖掘传统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潜力,在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两个方面下好功夫。一方面,要针对当前数字技术在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环节中渗透率不高,生产控制系统、高端研发软件普及率不高以及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加快数字、算力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5G+工业互联网”,推进数字要素的挖掘、管理、互联和共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面向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梳理推动一批“智改数转”项目,持续推动流程优化、工艺革新、装备升级,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关联企业共同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要服务存量产业绿色转型,聚焦节能环保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定期发布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目录,推动骨干企业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推广应用的典型方案。同时,做好石化、建材、钢铁等重点行业的布局调整,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优质产能比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增量发展,研究“新能源之都”等先进典型的可借鉴经验,支持各地依据禀赋优势有选择地发展光伏、风电、氢能、新型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做强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探索多元化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新型劳动者队伍,人才培养方式与培育体系需要随之改变,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做到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一方面,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基础教育要从以灌输知识为主向以培育思维能力为重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探索升学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改变唯分数论的固有思维。建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贯通连接机制,注重发现、引导、培育有科学研究天赋的学生进入高校投身基础科学研究;高校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优化科技和人才工作管理服务机制,打造人才成长特区,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另一方面,要完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加快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一线人才结构性调整。深化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优化学科设置,加快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开发,注重培育职业技能和岗位迁移适应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更多专业化、实用型人才,形成对接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