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打造通州产业创新高地

发布日期:2024-12-02 阅读:534

通州区政府办公室 郭成龙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不仅是对当前科技与产业融合趋势的准确把握,也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性举措。

近年来,通州锚定打造“全市产业创新高地”目标,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创新体系生态化,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创新主体不断壮大。今年上半年招引认定科创项目81个,新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4.2%。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深入实施孵化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运营。上半年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家。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企业赴北京、吉林等地参加“走进清华”“第三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等推介活动,推动区内企业与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流合作,上半年新增合作项目62个。国家电动机质检中心在南通高新区正式投入运营,有效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

虽然通州在科技体制改革上卓有成效,但也要看到通州的创新发展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相比其他先进地区,还存在不小差距,表现为:创新发展能级还不够高,产业规模与千亿级地标性产业存在差距,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相对较低;创新发展制度设计还不够全面,产业创新侧重于传统产业焕新,对新领域、新产业、新业态研究不够多;主力平台作用发挥还不充分,缺乏足够的专项引导政策,产业链还不够强不够长,企业间配套合作程度还不够高;产业创新发展配套能力还需加强,支柱产业发展的技术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够多,人才政策更多局限于增量科技人才,服务产业创新的金融产品不足。

奋进新征程,通州必须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打造产业创新高地,为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通州新实践蓄势赋能。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处于市场最前沿,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一个地方经济底色如何,归根结底要看企业的“含金量”“含新量”。要以更广视角推动“四链融合”。系统分析全区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全面梳理产业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促进优势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紧密衔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深度融合。要以更大力度培育科创企业。瞄准雏鹰、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建立健全科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要以更高标准把好项目准入。不断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律、资源要素匹配度的研究,坚持在产业政策、投资强度、亩均产出、节能环保等方面把好准入关,以项目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

构建区域创新协同体系。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是先进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宝贵经验。要眼界向外。随着长三角科创共同体行动方案落地实施,通州的创新发展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要充分发挥作为上海“1+8”大都市圈成员和沿江科创带重要承载地的优势,积极融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抢抓科创飞地、产业转移、人才集聚等机遇,导入更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和高端平台,实现更多“上海孵化、通州转化”,在大变局中抢先机。要深耕在内。持续壮大创新载体平台。南通高新区要突出“高”“新”定位,发挥好产业科创“主阵地”“主力军”作用,科学统筹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奋力打造重大项目承载地、科技创新主阵地、高端人才集聚地。平潮科技创新区要进一步放大枢纽功能和区位优势,合理布局科创空间,推动科创产业集群集聚。其他镇(街道)要把创新发展与盘活闲置低效资产、推动产创融合紧密结合,以多点突破推动整体提升。要问效于策。优化科技政策的集成供给,整合使用科技、人才、产业等各类专项政策,加强衔接配套,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操作性。尤其要出台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的支持政策和服务模式,加大创业投资基金的支持力度,在审批、财税、土地等方面适当倾斜,让科创企业实现轻装上阵。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系统。只有依托“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源泉才能充分涌流、人才活力才能竞相迸发。要优化创新环境。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打造一流创新环境,让更多创新企业、人才选择通州、留在通州。要更加主动地靠前服务,大力推行“全程引导帮办”服务,“墙外事”包办到底,“墙内事”帮办到位。要更加积极地高效服务,深化服务企业大走访,完善政企联系直通车机制,及时回应科创企业发展诉求。要更加务实地精准服务,持续放大“省市有叠加、通州再配套”的政策效应,“一企一策”“一事一策”,努力把服务做到企业急需处,把温暖送到人才心坎里。要完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科创委职能,推动科创办高效运行,加快形成“强统筹+硬落实”的“大科技”格局。完善创新投入保障机制,用足用活各项科创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投入,推动形成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开展知识产权精准指导服务,让创新者贡献有回报、权利有保护。要汇聚创新合力。通州各镇(街道)、各部门都应更加重视科技人才工作,选优配强科技招商队伍,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为打造产业创新高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