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10月16日,区烈士陵园管理处迎来了一份特殊的捐赠——周荣桂烈士的特等功奖状。这份珍贵的文物由烈士之子周汉明老人捐赠,为区烈士陵园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记忆。
10月22日,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前往西亭镇草庙村,向老人颁发了捐赠证书(见图一,张笑月 摄)。10月25日,工作人员慎重地将这份文物放入了烈士陵园的展示柜,正式收藏这份珍贵的奖状,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展示(见图二,张笑月 摄)。
“奖状上手写登记的周荣贵由于当时人员登记错误,应更正为周荣桂,是桂花的桂。这份奖状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是邮字第壹号,据我们了解,在南通邮政博物馆曾经藏有一份特等功证书,但它是邮字第叁号。所以这份邮字第壹号的奖状尤为珍贵。”区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曹春泉向游客解释道。
10月25日,记者和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西亭镇草庙村,看望并感谢周汉明老人。老人深情地讲述了父亲周荣桂担任地下交通员的故事。“我父亲周荣桂18岁参加革命,担任了交通站的站长,主要工作是为前方筹备钱款。当年有个黄木匠带领他一起革命,后来他们一起去了福建军区。过去,西亭镇驻扎着一些日军,他们一起化装成木匠,砍死了两名日本士兵,并把他们的枪抢了回来,立了军功。”老人娓娓道来。
周荣桂牺牲于1946年,年仅28岁,而那时周汉明才两岁,哥哥也才五岁。老人回忆道:“当时国民党的军队要撤退,大批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也要从东海转移到外地去参战。我父亲离家后,就再也没能回来。”
后来,周荣桂也许是为了运送物资,也许是为了传递情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不慎被敌人发现,遭到了伏击。当时子弹并未打中他的要害处,周荣桂挣扎着用手慢慢地往前爬,爬了很久。“发现他时,据说他的手指甲都裂开了,地上鲜血染了一大片。因为事发时是夜里,无人发现并营救,他就这样光荣地牺牲了。”说到此处,老人的眼角泛出了泪花。他的讲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大家仿佛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和无畏。
1948年,当这份迟来的奖状送到周荣桂家人手中,他们泪如雨下。周汉明的母亲将这份奖状保存了半个世纪。2000年,她又慎之又慎地将奖状交到了周汉明手中。“这份奖状具体代表我父亲立了什么功,我不清楚,我母亲也没有跟我讲,而他曾经的那些战友也大多都牺牲了,所以至今成了一个谜。”老人遗憾地讲道。
曹春泉向大家倡议:“或许在我们家中,爷爷奶奶甚至更早的先辈仍珍藏着记录革命峥嵘岁月的书籍、奖状乃至照片等物件。这些均为宝贵的历史见证,可将之慷慨捐赠于革命烈士纪念馆,以供后人缅怀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