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徐艳梅 吴胜泓 通讯员陆云芬)10月21日下午,区人民医院五病区59床患者严大妈在医生护士的指导和帮助下,颤颤巍巍地迈开了步子。“可以走了,稍微有一点痛感,但和手术前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时候疼得受不了。”严大妈觉得日子又有了奔头。
今年78岁的严大妈受膝关节疼痛的折磨已有三年,膝盖肿胀,即便不痛时也仅能行走10分钟。经全方位检查,严大妈被诊断为退变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区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丁聪给出了机器人辅助右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治疗方案。
10月17日上午9时,随着MAKO机器人的启动,我区首例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正式开始。此前,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已在区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两例。
切开,显露,安装示踪器,注册……在检查软组织张力、运动轨迹和下肢力线后,再次微调假体的计划位置。在医生的操控下,机械臂带动摆锯开始了精准截骨,几分钟后,假体安装骨床就准备完毕。安装试模假体,再次验证关节间隙和关节活动对位关系,所见即所得,按照术前规划一切近乎完美。
临床上膝关节置换手术已有50多年历史,但约有20%的患者存在术后残留症状和功能受限,如术后疼痛、肿胀、僵硬、有摩擦感、上下楼梯困难等。丁聪解释称,传统的膝关节置换是软组织适应假体的手术。先根据术前X线测量结果进行截骨,再评估软组织的平衡,通过软组织、韧带的松解来实现间隙的平衡,最后安装横平竖直的假体。但正常的人群分布中,32%的男性和17%的女性都存在生理性内翻,且内翻角度大于3°,加上膝关节在伸直和屈曲时关节间隙不同等,所以就造成了术后的各种不适。
严大妈的膝关节术前存在明显内翻,且体格较胖,给手术带来一定难度。MAKO机器人改变了传统的手术方式,假体调整适应软组织。先根据术前CT3D建模进行软组织的评估,通过调整假体位置来平衡屈伸间隙,从而实现个性化截骨、个性化假体安装,减少软组织剥离和韧带松解,达到自然膝关节的状态,实现关节的稳定。
丁聪表示,MAKO机器人可以让复杂的手术简单化、简单的手术精准化、精准的手术个性化,但最重要的是精准,减少患者出血和疼痛,术后恢复快且膝关节功能更好。目前,严大妈恢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