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怎么样?”“蛮好。”“疼不疼?”“一点都不疼。”……
10月14日早晨,区人民医院五病区内,在骨科主任医师周江的指导下,87床患者茅大娘尝试行走,这是她实施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首次下床。
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修复关节的根本方法。区人民医院骨科是20多年的老牌南通市重点专科,开展髋关节置换术已有30多年、膝关节置换术10多年,今年以来这两项置换术已经有100多例。
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复杂,比较依赖于手术中所见及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医生通常要在术中反复测量、对比,从而匹配最合适的假体。为造福膝关节、髋关节疾病患者,区人民医院引入了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技术,今年72岁的茅大娘成为这台骨科手术机器人“上岗”后的首个患者,区人民医院也由此成为南通地区第二家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
4年前,茅大娘出现右髋部酸痛不适,近期右髋部疼痛明显加重,经查诊断为右侧股骨头多发囊变,右侧髋关节间隙狭窄。10月11日,在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教授的指导下,区人民医院给茅大娘实施了右髋关节置换手术。当天,因右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出现跛行的秦先生也接受了机器人辅助操作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在病房里转了一圈后,茅大娘回到床上,脸不红、气不喘,没有任何不适。儿媳妇陈华说,村里人都说关节怎么能换,还有人换了关节后疼得很,走路一瘸一拐,“这次周主任给我们介绍了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的过程和优势,我们决定相信科学。现在看来选择没错,婆婆手术后再也没喊过疼,我真是太高兴了!”
近年来,微创、精准、智能化、加速康复理念已逐渐成为外科发展的主要趋势,骨科手术机器人发挥“智能+人工”的最大优势,通过透视技术精准定位,可打破传统手术“暗箱操作”的局面。周江介绍,机器人辅助髋关节置换,严格来说并不是由机器人操作,而是医生通过机械臂进行手术,其优势在于毫米级别的精准度,创伤更小、更安全。通过术前CT精准建模,可确定关节假体型号及安放位置,机器人在术中发挥实时定位监视功能,确保假体实际安放位置与术前计划一致。“茅大娘手术前设置的前倾角为20度、外转角40度,术后测量完全吻合,术后两侧肢体长度相差不超过1毫米。传统手术方式切口会超过10厘米,而这种手术的切口仅有8厘米,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同时降低并发症风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据了解,MAKO骨科手术机器人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的单髁置换,是世界领先水平的设备,可大幅缩短手术时间,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术后疼痛,达到快速康复的目标,有望使关节置换成为日间手术。目前,茅大娘恢复良好,已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本周即可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