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从凭票购粮到网购全球 购粮方式见证时代变迁

发布日期:2024-10-14 作者:沈维维 昝润东 凌 华​ 阅读:657

图为旧时粮票。 昝润东 摄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无法做到敞开供应,只能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应对。那时,人们只有凭粮票才能买到口粮。时光流逝,如今粮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各大商超、线上线下买到来自国内外的粮食。

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很快,各种粮食票证铺天盖地进入社会,揭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所谓统购就是国家统一向有余粮的农民征收,然后凭计划供应城镇人口。”通州区原粮食局副局长秦华介绍。

在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下,城市里每一个居民都按年龄划分,按照计划定量供应粮食。“比如城镇人口,定量标准就是根据工作划分,一般的机关工作人员一个月28斤粮食,男中学生32斤,最多的是井下煤矿工人58斤。”秦华介绍。

尹协昌曾是通州粮食系统的一名粮管员,如今开着一家粮油店,家中收藏了好些粮票。“全国粮票可以到任何地方买粮,江苏的粮票只能在江苏地区使用。还有城镇居民供应的粮食证,凭这个证,你就只能在这一个粮站买,到其他地方去就买不了。”尹协昌介绍着过去的粮票,就像翻开尘封的记忆。

这一沓粮票映照了一段历史,也直接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现实生活情况。“我1978年去上学,就是卖了粮以后,拿了粮票到学校去的。过去比如从部队回来探亲,都得给全国粮票,还有江苏粮票。”秦华回忆过去时说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粮油等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1992年,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购销同价。粮价放开后,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于是,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曾经紧俏的粮票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凭票排队购粮的情形也永远留存在老一代人的记忆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今的时代,物资充盈丰富,物流交通发达,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流通频繁,极大方便了百姓,也丰富了我们的“餐桌”。正在采购粮油的市民顾树军告诉记者:“现在物资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市场有序,想要买什么随时随地都能买到,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