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沧桑巨变焕新颜 城市发展启新篇

发布日期:2024-09-29 阅读:519

南山湖区域旧貌(资料图片)

南山湖区域新貌 张俊杰 摄

“南山新雨后,海侧青崖舟。燎烟结古寺,石塔鸣钟楼。浪回金沙岸,潮起馥雪鸥。月阑日光屿,总是琉璃洲。”据传,这是明代文学家沈璟在通州南山寺游历时所作。他不会想到,四百年后南山寺旁闪耀着一颗明珠,成为通州城市焕新的标志之一。

时间来到20世纪初,通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亟须扩展城市版图。在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了城东新区的布局,范围9平方公里,南山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金新街道果园社区居民邢光荣家的老宅就建在南山湖这片地界上,他告诉记者,这片土地原先聚集着果园村、盆架桥村、进鲜港村等三四个村。2009年拆迁之前,这里是一片农田和民房。当时走的都是乡村的泥路,只有原来的一条中心路平坦一些,是大约4米宽的水泥路,根本不比现在的光景。

南山湖片区于2006年开始规划,2008年启动建设,先路网、后配套,400亩水面、400亩绿化,定位是长江北翼最具生态县待开发格局的城市片区,当时就提出了“水韵城东”的概念,景观景物参照台湾罗东公园和苏州金鸡湖。

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历经十余年的开发建设,如今的南山湖不仅描绘出一幅集园林、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宜居美景,也实现了城市建设的最好范例——投入60亿元,带动300亿元的城市开发市场,房产、教育、商业等资源纷纷涌入。邢光荣十分感慨,现在的南山湖周边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商业繁荣,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心里别提多高兴。

除了版图的持续扩张,路网搭建也不断拉开城市框架。上世纪90年代以前,老城区是以建设路、交通路、新金路、为民路、银河路为主的道路框架结构。随着道路边界的扩展和城市生活的流动,通州持续投资建设了一批路网,完善了整个城市的建成区,让交通更加便捷。区住建局副局长、区市政中心主任曹云峰介绍,多年来,通州的城市道路密度由原来的每平方公里3公里,提升到了现在的每平方公里7公里,目前主城区形成了八横八纵的路网格局。

通州的门户路新世纪大道就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路上的江海明珠、朋来门等标志性建筑如今已成为一代人的共同回忆。当时路面采用了混凝土浇筑,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和车流量的不断增大,出现了缺角、破损和断裂的现象,同时道路上的三座桥梁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拆除重建。2015年,区政府决定对世纪大道进行全面提升改造。

改造工程拆除了原先的景观建筑,铺设了新的雨污水管网,对周边的小区、企事业单位、商业综合体进行了全面的摸排,实现了雨污分流,并为未来世纪大道两侧的地块预留了雨污水接口,提升了城市道路的服务功能。道路建成以后全部改为沥青路面,有效提升了行车的舒适程度,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形象。

如今,新世纪大道上来往车辆穿梭不停,道路两边的高楼鳞次栉比,通州城市发展图景日新月异,城东新区的南山湖公园已然成为通州的城市名片和城市客厅。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曹云峰目睹了通州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通州仍将不断提升城市颜值,优化城市品质,切实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张秀秀

见习记者佘佳宁

通讯员秦沈平 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