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金通公路(资料图片)。
2021年12月18日,江海大道东延高架正式通车(资料图片)。 卑多敏 摄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通州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即日起,本报开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身边的沧桑巨变”专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通州的今昔巨变。
许多老通州人对“金通公路”这四个字有着极为特殊的记忆,金通公路曾经也叫“通吕公路”“S335”,近两年,它又叫作“江海大道东延”。但无论叫什么,这条有着近五十年历史的公路,在岁月迭代中见证了通州乃至南通的发展印记。
如今的江海大道东延快速连通通州城区与南通市区,驾车往来仅需二十分钟左右,但在1976年,通州人到南通还是走的砂石路。“原来金沙到南通是从金西到兴东到兴仁,再到南通,都是走的小路。1976年才形成了一条粗线条的砂石路。1992年经济大发展,要想富先修路,那时一下子把路拓宽到位,这才有了现在的宽度。”区交运局原副局长陈树明回忆道。
已退休多年的陈树明1976年参与了最早的砂石路建设,当时路基宽9米,路面宽7米,这条路通车后极大地解决了车辆从金沙、如东、海门到南通城区的通行问题。因为这条路主要连接了金沙和南通,通州的老百姓自然而然就叫它“金通公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砂石路的改扩建也成为时代之需。据陈树明回忆,1992年,金通公路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改造提升,改造后用地宽60米,主通道双向六车道,两边还有混合车道,修建费用约1.25亿元。在那个年代,1.25亿元可以说是天文数字,而当时的财政只能拨出50万元,为了不耽搁工程,老一辈通州交通人克服了重重困难,边启动边筹集资金。
“后来我们动员了各个乡镇,发动群众到金通公路来备土,群众热情非常高涨,施工队也积极奉献,终于把这条路建起来了。”陈树明满怀深情地回忆道。历时三年,一条崭新的金通公路连同收费站全部建设完工,总造价7350万元,比预算节省了近5000万元。成本虽然减少了,但质量没有丝毫下降。据了解,当年金通公路路面密实度达93%,为老百姓的出行安全提供了保障。
2008年,通州投入1.1亿元实施了金通公路绿化提升工程。2009年,通州撤市设区,为了更好地实现与南通市区的同城效应,通州主动拆除金通公路收费站。金通公路改造提升后,给沿路镇村乃至通州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兴仁镇徐庄村就尝到了甜头。1996年,金通公路道路提升改造后,徐庄村在道路两侧规划建设了千亩丰产方,进行了连片土地的平整。徐庄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滨说:“金通公路就是一条黄金大道,给沿线的村居建设带来了机遇,带来了发展。”
2013年2月,江海大道东延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开工。2014年初,南通江海大道高架建成通车,这是快速化第一次延伸到通州兴仁镇高速路口,大大缩短了通州到南通的通行时间,通州融入主城的愿望再次被点燃,老百姓对江海大道继续东延直达通州城区的呼声越来越高。2021年底,江海大道东延正式通车,这项工程在建设中成功实施了顶升、顶推、大跨度箱梁等高难度施工,创下了南通乃至全省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史上质量、进度和技术方面的多个唯一。其中,通扬运河段主跨达120米,是全省唯一采用大节段支架现浇的主跨市政桥梁。
吴先生在通州经营果蔬种植销售,每天上午十点前他都要将自己种植的农产品送到南通某酒店。“江海大道东延通车后非常方便,从希望路直接上高架,大概一刻钟就能到达目的地,以前起码要半个多小时。”吴先生表示,他种植的农产品很畅销,自己经常一天内要多次往返金沙南通,“以前没有高架跑起来很吃力,这三年来便捷了很多,一天能来回五六趟。”
江海大道东延不仅让群众节省了时间,也分流了龙盛大道、人民路、钟秀路等主要干道的车辆。出租车司机王师傅告诉记者,以前一个单趟要四十分钟,现在是一个来回差不多四十分钟。
记者王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