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让历史告诉未来(中)

发布日期:2024-09-10 作者:姜子国​ 阅读:575

两边是河,中间是路,这种修筑在河中间的路叫车路。小时候经常在车路上走,车路作为我们水乡平原上独特的存在,留给我的记忆是深刻的,也因此激发了我探寻的兴趣。

我先去寻找小时候走过的那段车路,在原金西乡政府往西,即张謇学校到张家大宗祠之间还有一段车路遗存,南北约200多米长,一边的河道已淤积,农田和路基连成一片,老百姓在上面种上了庄稼,另一边的河道还在,水深足有三四米的样子,只是水草杂糅,水被污染得浑浊。

随后,我到区图书馆借阅古籍史料,研读《南通县志》《通州历史概览》等书,请史学前辈高志华、徐林生、殷秀才等回忆小时候车路的情形,初步弄清洲地上车路的筑造过程及作用。原来车路历史悠久,挖筑已有上千年。最先在成陆时间早的兴仁、四安、西亭、兴东、石港、金沙等地出现,初为“流人”为治理草荡田挖沟筑路,后明清两代陆续向东围垦,形成骑岸、十总、东社、五甲、二甲等镇新总甲河片区,开挖建造的车路规格高,是车路的“鼎盛时代”。民国后,张謇在三余片区“公司田”上只规划大、中、小的河沟和道路,不再规划车路。“建国后废车路为河”。在掌握丰富史料后,我撰写了《洲地上的车路》一文,很快在《南通历史文化研究》上刊登,为洲地上即将逝去的独特的历史遗痕“立此存照”。

记得2011年省里部署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我们选定十总镇作为环境整治工作试点镇。一天,我们在位于十总镇二窎居西一公里的爱东河边清理河障时,发现爱东河边上有一座高高的土墩。不知为什么,看到这土墩,脑中倏然闪现在西安出咸阳机场一路看到的平地上凸起的墓葬土堆,莫非这里是一座墓葬?我心中充满疑惑。随行的村干部介绍说,这是一座潮墩,叫刘家墩,很早以前由海边渔民挖土垒成。

好多年后,潮墩并没有在我的记忆里消失,相反愈发惦念,更确切地说,是潮墩引发的一些好奇总是挥之不去。诸如,十总镇一带为什么密集地筑起多个潮墩?这些潮墩筑于何时?潮墩在古代起到哪些作用?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大量资料,走访文史前辈,一些疑问渐次有了答案,据此写下《十总镇有座古代潮墩》一文,介绍了通州东北部地区成陆的过程、潮墩垒筑的时代及作用、如何保护潮墩等。

我不断挖掘、探索、记述着。

在骑岸小镇南街的闹市口,在耸立的范仲淹纪念碑像下,缅怀范仲淹主持修筑海堤功绩,写下《千年范公堤》。

在1000年前别称石渚的石港镇东首的渡海亭里,遥想当年文天祥在通州湾渡海南归那段烟雨般的历史,写下《石渚烟雨》。

在没有“街”的三姓街,探寻600年来张、王、季三姓先民在这里的生活历史,写下《没有“街”的三姓街》。

在唐五代因“设亭守盐”而得名的西亭古镇,穿行在街巷古宅间,品读风华历史,写下《西亭,一座闪烁着灵光的古镇》。

在位于四安的韬奋小学内的一棵5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下,躬身低首,追思在银杏树下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写下了《对一棵古树的敬仰》。

(未完待续)